能源短缺是否會影響中國碳市場?
相對于已經進入第四階段,相對成熟的歐盟碳市場,我國碳市場才剛于今年7月中旬上線交易,依舊處于相對初期的探索階段。而我國也剛剛在9-10月經歷了一輪能源供應短缺造成的“拉閘限電”等問題,我國也同樣在COP26前后持續推出相關的規劃目標。
這些因素是否也會促成國內碳價的上漲趨勢?對此陳志斌表示,相對于一半以上配額都通過
拍賣方式進行交易的歐盟碳市場,目前我國主要以免費分配為主,因此全國碳市場價格對能源和電力供應影響很小。同時能源電力部門和碳價格之間還沒有完全建立起成型的聯動機制,“或許未來我們碳市場、能源市場、電力市場變得更加市場化,并且發展相關金融工具后,才能夠有價格上較強的聯動。”
上線不到半年的全國碳市場雖然是全球覆蓋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但目前在交易層面上僅占全球1%左右的交易額。前段時間全國碳市場剛剛經歷了一段活躍度與價格都相對低迷的階段,隨著生態環境部開始推進年底
履約工作,在近期活躍度有所提升。截至11月24日收盤,全國碳排放配額(CEA)當日總成交量1,901,228噸,總成交額79,652,865.26元,是10月25日12,501噸的日成交量的152倍。目前43元/噸左右的交易價格,基本與上月同期持平,依舊低于7月16日開市時48元/噸的價格。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初始的開盤價格是各方平衡的結果,并不完全是市場意志的體現。之后的價格下行則是市場參與者前期市場了解程度不足、交易意愿較為保守所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碳市場所發放的是2019-2020年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今年發生的短期能源短缺問題并不會影響碳市場交易情況。同時我國碳市場目前配額采取的是以強度控制為基本思路的行業基準法,總量控制的方式與實際的發電產出量掛鉤,“假設2021年的配額方式不變,那么發電量越多,負荷越高,發電效率就有可能越高,有些企業可能還會因為這輪短時的能源短缺在碳交易層面獲得更多收入。”陳志斌解釋道。
相對來說,履約的壓力反而在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市場交易方面產生了更大的影響。上海碳市場數據顯示,自今年10月底以來
CCER每天成交量都在十萬噸以上,10月28日以來累計成交量超過540萬噸,CCER市場交易持續活躍,交易價格上漲18倍。
雖然從價格上看來,CCER成交均價最高僅有36~37元/噸左右,低于全國碳市場43元左右的價格。2017年開始,國內的CCER項目的核定簽發一直處于暫停狀態,目前市場可流動的CCER存量約為6000萬噸。“市場上一直沒有進一步新增的資金,現在被納入到履約范圍內的都是存量的CCER,實際上未來價格是否還會上升,取決于能否形成一個市場驅動的價格機制。”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由于價格相對
碳配額更便宜一些,目前CCER市場的交易熱情更高一些。
相對于碳價的短期起伏,陳志斌認為現階段應當更加關注國內碳市場的制度完善,“誰來為碳排放買單?減排需要付出多高的代價?這可能是現階段碳市場需要回答的問題。由于我國還沒實現達峰,很難像已經達峰的歐盟一樣計算出每年固定的減排量,對增量的預估是很難的。目前我們在制度的完善、減排作用的實現、量化機制、公開機制、金融機構的參與等方面,都需要投注更高的關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