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試點問題亟待改良
自2011年10月起,我國陸續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四川和福建開展碳交易試點。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試點階段的碳市場共覆蓋20多個行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
但詳細來看會發現,各試點在一開始的交易非?;钴S,但此后,多數試點交易量僅有一兩筆,交易量不足1000噸,并未形成長期的交易規模。不少省市的碳交易斷斷續續,交易之間的間隔時間也較長,而重慶甚至出現過首筆交易后再無交易的情況。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馬愛民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多數地區只是依據行政規章建設碳交易市場,試點總量總體偏松,導致配額價格較大幅度下跌,市場活躍度不高,交易規模有限。”
其中,從供需矛盾來看,許多試點要求的投資主體入市門檻頗高,初期也不允許個人入市,進而導致需求減少;而政府提供的配額又過多,并缺乏相應的市場調控手段,進而導致價格不斷走低,失去了
碳價格引導企業
節能減排的作用。
而試點當地的經濟結構、交易規則、排放量計算方法等因素也各不相同。比如,在核算系數選擇上,深圳市《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規范及指南》天然氣碳排放因子以高位熱值進行測算,同《中國發電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及報告指南》使用低位熱值核算不相符,這就造成了一些差距。
此外,之前的碳試點市場呈現分割狀態,交易產品和資金不能自由流動,缺乏規模效應,同時缺乏相關的
綠色金融產品,在規模和流動性方面有待完善。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