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環境權益定價,為低碳發展賦能。”進入
北京環境交易所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網站標語十分醒目。自開展
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以來,
北京市已經走過了五個年頭,成交額達10.7億元。對于未來
試點工作的走向,有關
專家分析認為,應對企業進行再度細分,加深精細化管理程度,成為碳排放權交易工作持續深入的必經之路。
五年成交額達10.7億元
2019年3月25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召開2019年北京市重點碳排放單位管理和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會,啟動2019年度碳排放重點單位減排管理工作。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2011年10月,國家確定北京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正式啟動試點建設,2013年11月28日實現開市交易。
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李曉華介紹,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五年,已有效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
綠色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近年來,北京市作為全國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之一,以法規政策體系、配額分配機制、第三方核查制度和嚴格執法確保市場運行規范有序。
為更具體地展現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用,北京環境交易所
碳交易中心主任賀瓊玉列出了一組數據:
碳市場運行五年來,市場累計成交量2964萬噸,成交額10.7億元,成交均價52.8元/噸,均位居七個試點前列。市場參與主體超過900家,既包含央企、外資和投資機構,也包括醫院、學校和政府機關等公共機構。
“碳市場的廣泛參與性使各單位提高了減排意識,增強了工作的主動性,近三年來碳市場納入單位碳強度累計下降16.5%,為北京市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李曉華指出。
此外,北京市還運用法治和市場的力量,推動重點單位減排。隨著社會城市的發展、經濟產業結構的轉變,目前,北京市碳排放的重點領域已逐步由生產領域轉向生活服務領域,管理對象轉向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廣的單位。全市900余家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總量僅占全市碳排放總量的40%。
控排系數逐年下降
李曉華指出,為加強重點碳排放單位管理,北京市2019年將繼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
履約工作。具體來看,2019年碳排放重點單位管理和
履約工作將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階段:重點排放單位上報排放報告和第三方核查報告、核發排放配額、配額清繳履約等,將持續到7月底,對逾期不交排放報告或者履約的單位,生態環境部門將按照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北京市在嚴格控制碳排放總量前提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決定》開展執法。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教授周劍介紹,碳排放配額核定適用行業包括水泥、石化、其他服務業重點排放單位和交通運輸行業企業(單位)的固定設施部分,在供熱企業(單位)、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企業(單位)二氧化碳排放配額總量方面,包括既有設施配額、新增設施配額、配額調整量三部分。
會上,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中心研究員陳操操向企業強調,重點排放單位應于今年7月31日前向注冊登記系統開設的配額賬戶上繳與其經核查的2018年度排放總量相等的排放配額。
在對未履約單位執法上,具體來看,從今年4月16日起,市生態環境局將對未按規定報送碳排放報告的單位進行執法;5月16日起,將對未按規定報送碳排放核查報告的重點排放單位進行執法;8月1日起,將對逾期未按時完成履約的重點排放單位進行責令整改,責令整改期結束后將依法進行處罰。
據了解,2013年有關部門根據企業2009-2012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分別劃定各個行業的控排系數,此后控排系數逐年下降,也意味著企業每年排放量的下降。
北京市總部經濟特征突出,大部分公司屬總部管理類,并不涉及實際工業生產,而按照目前碳排放交易管理規則,總部企業有的被劃分為其他工業企業類,需要按照工業企業的控排系數標準控制排放量,一旦超出就要在交易市場上購買更多的
碳配額以完成履約,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職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該公司屬總公司辦公機構,同時下屬培訓分公司常年組織各類培訓活動等,對電力、熱力需求隨著經營培訓活動增加呈逐年遞增態勢。雖然每年通過自主
節能減排措施使得企業碳排放量增速放緩,但隨著工業企業控排系數的快速下降,該公司的碳配額缺口相對來說不降反升。“如此一來,我們每年都要去交易市場購買更多的碳配額,履約成本在逐年增加。”
走精細化管理路線
“從企業反饋最集中的問題來看,隨著北京近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不斷調整,過去的
方法學以及相關法規已經不太適應當下的管理,因此建議對相關
方法學、法律條文和要素進行更新,以更好地服務企業,促進減排。”周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與此同時,隨著機構改革工作的推進,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職責已由市發改委劃轉至市生態環境局,而由于北京市企業眾多,分布在各區,地方屬地管理也首次被提上了日程,周劍指出:“未來,北京將逐漸走上碳排放科學、精細化管理的路線。”
針對管理對象“面廣點散”的特點,李曉華表示,北京市將充分發揮法治手段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加強法規標準建設,強化監督執法,引導更多的碳排放單位通過提升管理水平,應用新技術產品,協同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為實現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會上,生態環境部氣候履約處處長丁丁也透露,生態環境部今年圍繞碳市場建設總體工作方案、第三方核查機構以及碳市場履約工作等落實方面,已經研究形成多項工作文件,部分文件今年有望出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