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不是唯一對新能源市場化鼓勵手段。
第二需要關注國際碳減排市場。2013年以前歐盟有一個很好的市場,但是那個市場已經成為過去時,未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全球除了歐盟外美國、韓國、新西蘭等國家也都在做碳市場,未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升,全球化進程提升,我們碳指標也會形成碳指標全球交易市場,未來也可以瞄著在不遠的將來可能產生的國際需求。第三是自愿的
碳中和,我們也可以做一些匹配,這個市場規模很小。
第二是綠證,綠證又分廣義和狹義,我個人覺得現實可用工具有三個。第一個綠證是最早的自愿綠證,跟補貼一個互斥關系,如果不要補貼可以申請自愿綠證,需求方沒有強制義務,導致市場變成一頭熱,新能源企業都愿意很早把未來補貼通過綠證變現,但是需求并沒有。這是很好的嘗試,但沒有形成很大的交易量,不用太期待這個市場能為大家解決很多現實問題。我們現在很關注從今年開始配額制,也叫綠證,還有一個叫非水可再生能源配額制?,F在配額制考核主體是電網公司、自備電場,受電公司,目前既沒有考核發電企業,沒有考核火電發電企業也沒有考核新能源企業。但是我們一定跟綠證相關,所以我們很期待未來市場不斷演進綠證交易怎么向上下游價格傳導,綠證成本怎么向以火電為主的企業轉嫁,又反過來向上游新能源企業體現補貼作用,因為經濟學原理支撐,所有成本都有上下游之間轉嫁,但是目前按照可再生配額制跟新能源企業也好并沒有直接關系,所以我們還要期待未來政策設計演進。還有一個很少關注的,國際綠證,歐盟有很多企業,不管出于公益目的、自發目的,北歐很多國家有政府強制要求,他們也需要買一些綠證,這些綠證怎么來呢?有可能買中國綠證。今年接觸到很多這樣需求。這個說實話錢并不多,以5萬千瓦風電舉例,每年能帶來20萬人民幣左右收益,但是毫無成本,躺著把這20萬拿下來,如果有需求可以關注。但是這個需求并不大。如果支撐5萬千瓦項目支撐兩三百個。但如果餡餅掉到大家頭上還是一個可以敞開懷抱去擁抱的。畢竟一二十萬也是錢。
總體來講碳交易市場,綠證這些市場化手段,某一個歷史階段,所有階段內都會起正向激勵作用,特定階段會產生很明顯的激勵作用,我們期待2020年后隨著全國市場啟動又能夠回到2013年以前的黃金時代。
最后簡單介紹一下華能碳資產公司,我們是華能全資子公司,專門在做整個華能系統內,包括系統外
碳資產管理,大將公司交易的碳指標占整個市場比例15%到20%左右。一方面依托于華能大量的火電機組,也有很多新能源機組,不管火電需求方還是新能源出售方都占非常高的比例。也有很完善技術團隊和市場交易團隊,我們公司除了碳業務也有節能減排項目投資業務,也有一小塊受電市場業務。現在發展方向是在圍繞自己在做的綜合能源服務
平臺,在做很多嘗試和努力,希望和在座各位新能源行業企業家能夠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謝謝大家。
(以上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嘉賓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