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根據當時國家發改委氣候司的測算,若全國碳交易市場成立,覆蓋的排放交易量可能擴大至30億—40億噸。僅考慮現貨,交易額預計12億—80億元;若考慮期貨在內,交易額將大幅增加600億—4000億元。
但現在僅電力行業,涉及碳排放總量就有30多億噸,這個巨無霸量級的市場已經備受全球關注。
李高曾在2017中國高層發展
論壇上表示,碳交易市場非常重要,希望這個市場能體現碳交易
價格,進而通過這一
價格調動金融資源,以推動相關行業發展。
專注于碳金融研究的國際金融
專家高興泉也曾表示,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將進一步優化碳市場體系,更好地發揮統一市場的定價交易功能,引領市場健康發展。
“同時催生碳交易市場的活力,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碳金融領域,參與碳排放權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資、低碳項目開發、碳投融資和碳金融中介活動等,從而促進碳排放權價格價值回歸、平抑市場波動、對沖市場風險。目前已經擁有20余種碳金融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會成為海內外投融資資本的聚集地。”高興泉說。
今年5月,中國證監會在其官網上披露,證監會傳達學習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證監會表示將借鑒國際經驗,研究發展碳排放權期貨等商品期貨新品種,探索利用市場化機制助力大氣污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
上述種種都表明了碳金融有望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目前全國碳交易市場還處在啟動階段,過度的金融化將會扭曲碳市場建設的初衷。記者了解到,此前各試點地區都積極推出了相關產品,例如碳排放權場外掉期合約、期權合約和結構化衍生產品、碳排放現貨遠期產品等,但都收效甚微,只有
碳配額回購交易業務做得相對較好,碳金融的發展還需要不斷探索,任重而道遠。
莊國泰也在市場動員部署會上強調,按照“先易后難、穩中求進”的工作安排,分階段、有步驟地逐步推進碳市場建設,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在全國開展交易,逐步擴大參與碳市場的行業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增加交易品種,增加市場活躍度,同時防止過度投機和過度金融化,切實防范金融等方面風險,充分發揮碳市場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作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