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化集團感同身受。去年9月,宜化集團利用自有的碳排放配額,在碳金融市場獲得興業銀行4000萬元質押貸款;當年12月,與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托管機構簽訂100.8萬噸的碳排放權托管協議,獲得了100萬元收益。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不少企業也紛紛表示“有壓力”,與未開展碳交易的同行企業來說,他們的成本明顯增加。“化工產品競爭激烈,成本高一點,價格就沒有競爭優勢了。”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中心主任方婭蘭坦言,138家試點企業只是我省眾多企業的一部分,全國只有7個試點省份,還有很多省市同行業的潛在競爭者,沒有進入碳交易中心的范圍,而已經進入的會提高管理成本,目前而言,會造成同行企業競爭不平等、不公平。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賣碳”不易 履約有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這是一次對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的考驗。與履約相關的約束機制,也面臨著考驗。有專家指出,懲罰力度約束力度較小,對于部分企業仍存在“履約不如罰款”的情況。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根據湖北省《管理辦法》,對企業其未繳納的差額予以三倍處罰,下一年雙倍扣除等。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綜合懲罰機制,比如建立履約黑名單制度;納入國有企業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對未履約企業,在申報國家和省節能減排項目、新建項目將不予受理等。
“碳交易是大勢所趨,我們也十分看重企業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方婭蘭介紹,去年,宜化集團11家企業納入碳交易,集團去年底前便安排每個企業自己摸底,配額是否夠用,在交易系統中針對不同企業不同情況進行買入和賣出,積極應對6月到來的履約。“有些企業平時不重視,聽說政府要動真格后,就跑來申訴、說情。”由于對碳排放交易意識滯后,目前,仍有24家企業還未完成開戶,省發改委已下發“最后通牒”。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