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和騰訊
碳中和實驗室簽署了全國首單濱海鹽沼生態系統
碳匯產品認購協議。騰訊公司成了鹽沼藍碳的購買方,用于抵消日常工作、活動產生的
碳排放。實際上這個
案例確實有著鮮明的標本意義,據悉,未來更多創新性
碳匯交易也將在全國落地及推廣。
從科學而言,陸地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被稱為“綠碳”,而通過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被稱為“藍碳”。 海洋碳匯儲存周期可長達數百年,在有效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方面,碳匯效果顯著。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是對遙遠的未來畫空中樓閣,而是一種莊嚴承諾。何況距離2030年只剩下7年,轉眼即到,類似生態系統碳匯這些探索和鋪開,恰恰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比如騰訊這樣的大公司,運營排放中必然有減不去的碳,而其又計劃在2030年實現凈零排放,那么到2030年就需購買約100萬噸碳匯,覆蓋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排放量。
那么按照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要求,廣州構建生態碳匯等生態權益產品市場化交易體系,就為類似騰訊這樣的大公司提供了彌補碳產生的途徑。通過捐資造林,保育濕地,讓自己出資培育的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消除自己因工作、生活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數據顯示單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效益非常顯著。選擇江蘇鹽城這個自然保護區,不但有具體的可計量價值,同時也有明顯的社會公益的意義。
作為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
綠色低碳轉型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碳排放交易市場具有強勁的前景。截至2022年12月22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大關。其中,作為全國首批七個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之一,廣碳所交易規模持續領先全國。按照官網數據,截至2022年12月9日,廣碳所累計成交配額超2億噸,總成交金額超55億元,
碳配額現貨年交易量居世界前列,促進廣東省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社會各大企業對于減碳需求的認知加深,通過提供碳排放權、生態產品和其他環境權益交易服務,碳排放交易市場將會發揮更積極的功能和作用。類似“
碳交易員”“
碳金融”“
碳管理”“碳排放權管理員”“綠色金融”的能力與建設,都將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需求,并催生出大量的相關崗位,進而改寫大學選擇專業的思路與愿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