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瓶頸亟待突破
然而,要進一步推動林業碳匯發展,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仍有不少瓶頸亟待突破。
供需兩不旺,是目前碳匯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當前,社會各界對加速減排降碳、加快碳中和的認識還沒有那么急迫,主要是以自覺自愿為主,導致市場需求并不旺盛。”劉家順認為,未來要釋放出實現“雙碳”目標的強烈信號,通過增加需求活躍碳市場,由此更好促進供給端發力。同時,要不斷調整技術和政策,使之與“雙碳”目標相吻合。
碳市場、
碳交易離不開碳匯產品,碳匯產品的測量和核算成為專家學者討論的焦點。“碳匯項目的計量、核算、監測、核證等過程較復雜,由此帶來的是標準難以統一和認證成本偏高。”張小全主要從事土地利用、林業
碳計量、
CDM和自愿碳標準造林業碳匯項目及其
方法學開發,他建議,完善改進
方法學很關鍵,比如可以使用雷達遙感等新技術代替傳統人工測量方式,重建樹高、胸徑的測量方程式,降低調查監測的難度和成本。
在碳匯項目開發和交易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風險難以把控。張小全在主旨報告中指出,一方面,林業碳匯項目涉及多方群體,同時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協議工作和調查監測量極大;另一方面,碳匯項目投入周期長,數十年之中,碳匯累積和農民對土地利用的意愿都會產生一定變化。
針對存在的風險,配套政策需同步跟上。“我們可以在采伐利用、產品使用、精準補償方面完善政策支持。”郭青俊認為,要采取更靈活的采伐管理制度,科學制定采伐利用方案;建立健全林產品高效利用機制,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和儲碳時間;實施基于林業碳匯價值的精準補償政策,確保具有國家貢獻但沒有進入市場交易的碳匯得到應有的補償。
林業生態的經濟價值也一定程度體現在碳匯
價格上,碳匯如何定價引起學者們的討論。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何平建議,要區分減排和固碳CDM以及
CCER項目,并建立其與碳排放權之間的定量關系,實現市場化定價。同時,完善立法和交易機制,減少交易中的法律風險和投機行為。
為更好促進林業碳匯發展,劉家順建議要抓住加快“
新基建”機遇,加強林區道路規劃和建設,提高林區路網密度。如何做到山山都通路?“政府主導規劃,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保障林區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提高包括碳匯在內的各種林業發展要素都有巨大幫助。”劉家順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