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農業碳票的市場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漸形成,為碳達峰碳中和被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極具挑戰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多主體積極參與。碳匯交易則大大降低了市場主體減污降碳的成本,為企業、單位、個人提供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徑。因此,碳匯交易市場的潛在需求量巨大。
為了更好地實現農業“碳票”變“鈔票”,需要激活農業碳票的市場需求,促進更多的市場主體購買農業碳票。一是通過宏觀上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規范,來引導重耗能企業參與農業碳票交易。通過綠色低碳標識建設,推動企業自主購買農業碳票來抵消企業活動碳排放,從而承擔企業責任、塑造低碳品牌形象。
二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要積極參與農業碳票交易,做好踐行社會責任的表率。鼓勵碳服務機構、國有企事業單位采取保底收購、溢價分成的方式收儲農業碳票。
三是探索構建覆蓋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生態積分體系,將農業碳票消費納入生態積分體系,結合積分情況提供各類政策優惠。
四是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發基于碳票的綠色金融產品,參與農業碳票的存儲、交易、融資,創新質押貸款產品,探索將農業碳票作為貸款的可質押物。
五是通過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渠道,加大對農業碳票的宣傳推介力度,提升農業碳票的社會關注度和認可度。
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農業碳票是利用市場機制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工具,作為“雙碳”愿景下的新生事物,需要分階段、分步驟、有重點地開展實踐。要穩中求進、先立后破,在不影響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為“雙碳”時代下農民增收開辟一條新的途徑。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1BGL003〕、山東省社科規劃重大研究項目〔20AWTJ1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劉華軍、田震(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