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森工集團近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內蒙古大興安嶺
碳匯資源調查成果發布,林區森林碳儲總量約17.2億噸,蓄積和碳儲量增長潛力巨大。
內蒙古森工集團經營的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四大重點國有林區,生態功能區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8.37萬平方公里,森林蓄積量為9.4億立方米,按照每生長1立方米林木,平均吸收固定約1.83噸二氧化碳計算,林區森林碳儲總量約17.2億噸。此外,森林年凈生長量2000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蓄積和碳儲量增長潛力巨大。
發布會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林業戰略與規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友均介紹說,基于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的視角,通過調查確定了林區滿足林業碳匯項目類型開發的森林資源本底,依據天然次生林經營碳匯、碳匯造林、森林經營碳匯、國際核證
碳減排標準(VCS)改進森林管理4種碳匯
方法學測算了項目減排量結果:擬議項目活動于2010年1月1日開始,到2060年12月31日,計入期為51年,理論減排量為3.5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計入期內年均減排量7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在全社會積極推動如期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背景下,內蒙古森工集團率先開展并完成森林碳匯資源本底調查與碳匯項目開發潛力研究,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和前瞻性,對于推動內蒙古森工集團碳資產和碳匯項目管理規范化、標準化、長期化,促進林區
綠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撐和決策參考價值,對于建設美麗新林區、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義。
下一步,內蒙古森工集團將以生態系統年固定8500萬噸二氧化碳的貢獻、260萬公頃可開發碳匯項目面積和年均減排二氧化碳700萬噸當量的項目前景為基礎,積極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爭取設立國家級林草碳匯
試點,爭當重點國有林區碳匯示范。在14個林業局有限公司推動開展VCS和中國經核證減排量(
CCER)碳匯項目開發儲備工作,著力培養一批碳匯行業技術人才,進一步拓展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范圍,積極推動天然次生林碳匯方法學實現突破,提升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綜合效益,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貢獻力量。
此外,內蒙古森工集團樹立了“力爭到2030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6億立方米,完成國家森林蓄積增長10%任務”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