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碳匯家底需要更多觀測數據支撐
“增加了中國氣象局7個大氣本底監測站的觀測數據,使得碳同化的計算相比之前的研究,不確定度降低。”劉毅說。
方雙喜介紹,該項研究中的觀測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我國唯一的全球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瓦里關本底臺)和6個具有典型區域生態系統代表性的大氣本底監測站(黑龍江龍鳳山站、
北京上甸子站、浙江臨安站、湖北金沙站、云南香格里拉站和新疆阿克達拉站),以及日本-俄羅斯高塔觀測和衛星遙感等數據資料。
衛星遙感將在
碳源匯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相比地面觀測而言,衛星遙感在赤道、海洋等建設地面觀測站網難度大的地區具有明顯優勢。
我國首顆自主研制的中國碳衛星(TanSat)、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支持下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范”重大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大氣濃度反演的凈排放”等研究項目,也為該項目提供了重要支撐。
王婧表示,大氣本底站的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多年來,中國氣象局大氣本底監測站的溫室氣體觀測數據已廣泛用于國內和國際多邊多類型科研交流合作。
劉毅認為,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的觀測站網還需不斷完善。未來進一步研究我國碳源匯收支問題,還需要國際多邊配合,以充分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的新技術,開展不同區域人為碳排放和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綜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