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濕地
碳匯功能(或稱為藍碳)是當前國際研究的熱點,但科學家們目前尚未對大尺度上的濱海濕地藍碳功能及其如何應對未來氣候變化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預測。11月28日,《自然-通訊》雜志在線刊登了華東師大唐劍武教授團隊題為“美國濱海濕地對海平面上升的抵御有助于增強其
碳匯功能(Tidal wetland resilience to sea level rise increases their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in United States)”的研究成果?,F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研究站副站長、崇明生態研究院客座教授王法明為第一作者,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崇明生態研究院唐劍武教授為通訊作者,并聯合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等多個單位共同合作。
該研究團隊利用濱海濕地碳沉積數據和豐富的美國濕地調查數據,系統估算了當前美國國家尺度上的濱海濕地藍碳固碳能力。在此基礎上,他們利用國際氣候變化組織(IPCC)的氣候模型預測數據以及全球未來濱海濕地面積的模擬數據,建立了固碳速率與氣候因子的經驗模型,并對未來80年的濱海濕地藍碳功能做了模擬預測。該經驗模型采用的方法和地域跨度可用于預測世界上其他大國國家尺度上的濱海濕地藍碳固碳能力,唐劍武教授團隊目前已著手收集數據開展對中國濱海濕地藍碳固碳能力的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碳埋藏速率在不同濱海濕地類型,如鹽沼濕地、紅樹林等之間的變化并不顯著,但是濱海濕地的地域分布對濕地碳埋藏速率有顯著的影響??傮w上,這些濱海濕地的沉積速率隨海平面上升而上升。濱海濕地的平均固碳速率在162 gCm-2yr-1左右,從而使濕地在垂直方向上逐年上升,能夠大體抵消海平面上升(每年2 mm左右)的影響。根據氣候模型模擬的數據表明,這些濱海濕地的總固碳速率在不同氣候變化情境下都會呈現增加的趨勢。具體而言,在未來低、中和高
碳排放模擬情景下,其整體的碳累積速率都會呈現上升趨勢,最低上升比例為30%,在高
碳排放模式下其固碳能力甚至會翻倍。這一結果表明濱海濕地固碳能力對氣候變化呈顯著的負反饋作用,即隨著未來氣候變化及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加劇,濱海濕地的固碳及垂直增長的速率也會加大,吸收更多大氣二氧化碳,從而緩減氣候變化。
因此,保護和修復濱海濕地,增加其強大的固碳功能,既能夠保護海岸生態環境,又能固
碳減排,抵御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