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交易”的市場規模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預計將超過石油交易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增加“林業碳匯”對于林業企業和林農來說意味大力植樹造林,而造林的成本從“誰排放、誰負責”的角度來說,需要由排放二氧化碳的企業和個人來“買單”。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2011年11月,“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啟動儀式上,阿里巴巴、歌山建設、富陽木材等10家知名企業,簽約認購了我國首批14.8萬噸林業碳匯指標,其中阿里巴巴出資18萬元認購了1噸。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但并不是每家企業都有這樣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可以說目前國內有這樣意識的企業還只是少數,推動碳匯交易機制的形成還是需要靠國家的行政強制力”,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總經理沈國華說。 夲呅內傛萊源?。骇鎲┨?排*放^鮫*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目前,國內的北京、重慶、上海、天津、廣東等一些省市已在開展碳交易試點,“比如,限定一家企業每年的碳排放量指標,如果指標用完了,需要超量排放,就得購買碳匯進行補償,否則會被視為‘偷排’,課以重罰。”沈國華說,全國已有約10家機構具備國家林業局頒發的森林碳匯計量與監測資質,本文內容來源于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paifang.com,轉載須加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