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宣布通過連接歐洲基金啟動一項價值6億歐元的資金計劃,旨在加速關鍵跨境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重點聚焦氫能相關項目,意圖構建泛歐氫網絡,促進清潔氫的生產、運輸和應用,助力歐盟實現其氣候與能源目標。事實上,一直以來歐洲氫能產業的發展始終不達預期。據油價網近期報道,截至2023年底,歐盟僅安裝了62兆瓦的電解槽產能,這與歐盟設定的2030年安裝62吉瓦電解槽產能的目標相比僅占0.1%。與此同時,歐盟計劃到2030年生產1000萬噸無碳氫氣并進口等量氫氣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凸顯出歐洲氫能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歐洲氫能戰略的興起
4年前,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洲
綠色協議》,核心目標是使歐洲2050年實現
碳中和。氫能被視為實現該目標的關鍵要素。因此,歐洲計劃2030年前實現可再生氫氣的大規模消費,還要構建起龐大的電解槽產能體系,以推動能源結構的深度脫碳,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并發展新興的氫能產業,帶動相關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增長。
歐洲各國紛紛制定了氫能發展路線圖。北歐國家試圖利用風能等
清潔能源電解水制氫;工業發達地區則著眼于工業領域,尤其是化工制造和鋼鐵生產等重工業,逐步用氫氣替代傳統化石燃料,以降低
碳排放。在政策支持方面,歐盟通過各種補貼、優惠政策和研發資助計劃,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投身氫能領域,加速氫能技術的突破和氫能產業的規?;l展。
理想與現實存在落差
從產能建設來看,截至2023年底,歐盟僅有的62兆瓦電解槽產能,與目標存在巨大差距。在氫氣消費端,2023年,歐盟國家氫氣總消耗量為720萬噸,比2022年下降2.5%,其中超過99%的氫氣供應仍依賴天然氣制氫或其他化石燃料生產的灰氫,綠氫占比極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一現狀是生產成本與基礎設施建設兩大瓶頸造成的。在生產成本方面,綠氫制備成本遠高于灰氫。利用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的成本約是傳統蒸汽甲烷重整法生產灰氫的4倍,使得綠氫在
價格上處于劣勢,難以吸引企業和消費者。而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氫氣的生產、儲存、運輸和分配所需的專用設施嚴重滯后。由于缺乏大規模的應用需求作為支撐,企業和投資者對建設氫能基礎設施的積極性不高,進而造成了惡性循環:即基礎設施不完善限制了氫氣的廣泛應用,而應用不足又阻礙了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建設與完善。
歐洲的困境并非個例。近年來,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宏大的氫能發展計劃。比如,美國去年宣布打造7個區域氫能樞紐,并投入70億美元公共資金予以支持;智利、澳大利亞和埃及等國家憑借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積極籌備綠氫出口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宣布的制氫工廠建設計劃總數接近1600座。但氫氣生產商卻普遍陷入了產品滯銷困境。彭博
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僅12%的制氫工廠與客戶簽訂了承購協議。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是,無論是工業生產還是交通運輸,若要實現氫能的大規模應用,都需要對現有設備和技術體系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升級,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同時還伴隨著較高的技術風險。
在工業領域,傳統工廠的生產設備基于化石能源設計和建造,若要改用氫氣,需要對設備進行全面改造,包括燃燒系統、輸送管道等。這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可能導致工廠停產改造,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經濟效益。
在交通運輸領域,氫燃料汽車雖被視為未來發展方向,但目前面臨加氫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車輛成本高昂、續航里程和加氫時間有待縮短等問題,制約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市場的推廣應用。
氫能應用的潛在突破領域
在工業應用領域,石油精煉行業有較大的潛力。煉廠是氫氣的傳統用戶,其生產工藝對氫氣有持續且穩定的需求。將現有的灰氫供應體系逐步替換為綠氫或藍氫,在技術對接和市場推廣方面相對容易,為氫能項目提供了較可靠的市場基礎。金融機構也傾向于提供資金支持,從而降低了項目的融資難度和成本。一些歐洲的大型煉油企業已開始嘗試在部分生產環節引入綠氫,通過與制氫企業簽訂長期供應協議,逐步提高綠氫在氫氣總消耗量中的比例。這不僅有助于煉油企業減少碳排放,而且為氫能市場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需求支撐,有望成為氫能在工業領域大規模應用的突破口。
在特種車輛領域,燃料電池的應用已取得一定進展,并展現出廣闊的前景。以叉車為例,氫燃料電池叉車在物流倉庫等應用場景中有明顯優勢。相較于傳統電動叉車,氫燃料電池叉車的加氫時間大幅縮短,僅需幾分鐘即可完成加氫過程,而傳統電動叉車的充電時間往往需要幾個小時。與此同時,氫燃料電池叉車的續航里程更長,能滿足長時間、高強度的物流作業需求,有效提高物流作業效率。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和成本持續降低,氫燃料電池在特種車輛領域(如垃圾清運車、機場地勤車輛等)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在乘用車領域,雖然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仍處于發展初期,但一些汽車制造商已推出氫燃料電池汽車原型,并積極開展路試和技術優化工作。隨著燃料電池技術的成熟、儲氫技術的改進,以及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未來有望實現商業化量產,從而改變出行方式,為氫能的大規模應用開辟廣闊的消費市場。
政策支持與國際合作將成助力
政策支持是氫能產業進一步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政策手段來降低氫能生產和應用的成本,提高企業和消費者的積極性。如對綠氫生產企業給予直接的財政補貼,彌補其與灰氫的成本差距,使綠氫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價格優勢;對購買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消費者給予稅收減免或購車補貼,降低消費者的購車成本,提高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市場競爭力;制定工業領域碳排放的強制性標準,促使企業加快采用氫能等清潔能源,為氫能創造更大的市場需求。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設立專項科研基金、提供低息貸款等方式,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對氫能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加速氫能技術的創新和突破,提高氫能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改善儲存和運輸性能等。
加強國際合作也是推動氫能發展的重要途徑。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氫能技術、資源和市場方面有不同優勢。擁有豐富可再生能源資源(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等)的國家可為制氫提供充足的清潔能源;部分國家在氫能應用技術研發、燃料電池制造、儲氫技術等方面擁有先進的技術,可以通過國際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技術互補和市場拓展,實現清潔能源的高效轉化和氫能的規?;瘧?;國際組織可在協調各國氫能政策和標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促進氫能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建立全球統一的氫能市場規則和質量標準,推動氫能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當前,歐洲氫能經濟雖然面臨諸多挑戰,與預期目標存在較大差距,但從全球范圍來看,氫能作為未來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識別和把握潛在的突破領域,借助政策支持和國際合作的力量,逐步克服生產成本、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發展等方面的難題,歐洲乃至全球的氫能產業都有望逐步走出困境,迎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在實現全球氣候目標和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歐洲最大電解水制氫項目開車運行
本報訊 近日,巴斯夫宣布,德國乃至歐洲規模最大的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制氫項目已在德國西南部的路德維希港工廠開車運行。該項目建設周期共兩年,由巴斯夫與西門子能源公司合作建設。該項目每小時能制備1噸綠氫,全年運行下來可減少7.2萬噸溫室氣體排放。
該項目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了高度集成的綠氫供需一體化,生產的綠氫直接作為巴斯夫旗下化工廠的原料,用于生產氨等化學品。該項目得到德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氣候行動部提供了高達1.243億歐元(合9.759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巴斯夫執行董事會成員兼路德維希港基地負責人沙普溫克爾表示:“該項目的投用,使我們能為客戶提供
碳足跡更低的產品,助力他們實現氣候目標。”
近期,歐洲部分國際能源巨頭紛紛在綠氫產業賽道上大舉投棋布子。殼牌去年7月宣布,對REFHYNE?II期PEM電解水制氫項目做出最終投資決定,有望于2027年上線,屆時每日將生產44噸綠氫。該項目位于殼牌德國能源化工產業園,所產綠氫也將直接作為原料滿足該產業園生產交通燃料的需求,從而實現高度集成的供需一體化。(辛尚吉)
美國或將削減氫氣中心資金
本報訊 據烴加工網站近日報道,美國能源部正考慮削減全國7個氫氣中心中的4個氫氣中心的資金,涉及金額約40億美元。這些氫氣中心成立于拜登政府期間,旨在迅速啟動清潔氫氣的生產,加速美國脫碳進程,并將產出氫氣輸送給鋼鐵制造廠和水泥廠等工業用戶。
美國能源部發言人表示,正對全國的氫氣中心進行詳細審查。加利福尼亞州氫氣貿易組織執行董事特蕾莎·庫克表示:“發展氫能可以推動美國能源獨立,減少碳排放,并提供大量高薪就業機會。像加利福尼亞州氫能中心這樣的項目已使美國經濟受益,削減氫氣中心的資金只會影響加利福尼亞州的居民。”
(李 嵩)
法國發現世界最大儲量白氫
本報訊 據氫能中心網近日報道,法國地質資源實驗室與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摩澤爾省福爾施維勒地下1200米處發現了4600萬噸天然氫,相當于全球灰氫年產量的一半以上,價值約920億美元。這一發現有可能重塑全球能源戰略,提供一種新的無碳燃料來源,并使法國在氫氣生產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此類天然氫名為白氫,是在地殼中天然生成或存在的氫資源,無須工業生產,因此碳排放為零,是最理想的低碳能源解決方案之一。多年來,制氫行業一直面臨著兩大挑戰:生產綠氫的高成本和生產灰氫造成的污染。白氫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由于白氫自然生成于地下,它不需要電解等能源密集型工藝予以處理,也不依賴化石燃料生成。如果其他地方也存在類似的氫礦藏,全球能源生產或將發生重大轉變。
參與這項研究的科學家雅克·皮羅農博士表示:“研究表明,白氫可能廣泛存在于地層中。如果我們能找到提取和使用它的有效方法,我們就可能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斗爭中找到一條全新的路徑。白氫不但可以進一步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還可以為氫能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白氫,并開發出安全、高效的提取方法。”
法國發現白氫的
案例或將提振歐洲各國對氫能產業的信心,鼓勵各國積極開展地質調查,進一步推動歐洲脫碳進程。(秋 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