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期北半球多地遭遇嚴寒天氣,但全球范圍內的氣溫記錄仍在不斷被打破。兩項最新研究認為,這釋放出了一個不良信號,表明地球有可能無法完成《巴黎協定》中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
這兩項研究日前發布于《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進一步論證了人類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的失敗。無獨有偶,幾周前,美國著名氣候科學家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也發出了一聲震耳欲聾的警告,稱在未來20年內,地球將突破2℃的升溫閾值。
氣候行動停滯,減排希望渺茫
盡管許多科學家表示,這種程度的氣候變暖可以通過迅速采取減排措施來避免,但隨著國際氣候行動愈發“步履蹣跚”,實現該目標的可能性也似乎越來越渺茫。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后簽署的首批行政令之一就是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豪言此舉將給美國“節省超一萬億美元”。緊跟美國的“退群”步伐,有消息指出,包括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亞在內的其他國家也正在考慮退出《巴黎協定》。
此外,根據《巴黎協定》的內容,各締約國最遲2月10日向聯合國提交削減
碳排放的新的氣候目標,但根據追蹤提交情況的聯合國數據庫,近200個締約國中只有12個國家按時提交了計劃。
緩解氣候危機,全球各國冷暖與共。特朗普的二次“退群”,不僅為全球能源轉型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而且挫傷了其他國家應對氣候變暖的努力,使全球氣候治理進程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巴黎協定》意義重大,1.5℃象征深刻
《巴黎協定》意義極其重大。2015年,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同意將全球變暖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的2℃以內,并雄心勃勃地將全球變暖幅度限制在1.5℃以內。
科學家指出,超過1.5℃,人類社會和生態系統將很難適應日益嚴酷的極端高溫、干旱、洪澇和火災等極端天氣事件;超過2℃,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將陷入險境,而且冰蓋融化、珊瑚死亡等氣候臨界點的觸發風險將顯著上升。
自2015年以來,“1.5℃”這個數字已經成為了避免更多災難性氣候變化與國際減排行動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象征。
然而,到了2024年,現實情況卻是一片愁云慘淡。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前工業化時期(即人類開始大量燃燒化石燃料之前)高出約1.6攝氏度。這意味著,2024年是首個突破1.5℃全球升溫閾值的日歷年。
科學家警告:長期變暖趨勢已現
由于《巴黎協定》的目標是基于約20年的平均值,而非單個月份或年份,換言之,只有在為時已晚的情況下,才能確定目標的完全失敗。因此,參與兩項新研究的科學家試圖確定地球是否已經進入了首個1.5℃的長期變暖期,但結果并不樂觀。
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科學家亞歷克斯·坎農(Alex Cannon)的研究發現,鑒于連續12個月的升溫幅度已經至少達到1.5℃,有60%至80%的可能性巴黎閾值已經超過了臨界值。
報告指出,如果全球氣溫連續18個月處于或超過1.5℃的限制,那么“幾乎可以肯定”《巴黎協定》的目標已經被打破。
另一項由德國亥姆霍茲中心氣候科學家埃馬努埃萊·貝瓦夸(Emanuele Bevacqua)領導的研究得出,第一個突破溫度閾值的年份,也發生在平均溫度達到相同閾值的20年周期內。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幾乎可以肯定,2024年將成為1.5℃變暖20年周期的第一年。
盡管兩個研究均一語道破當今全球變暖的嚴峻現實,但它們都強調,迅速而有力的氣候行動仍然可以降低未來幾年和幾十年《巴黎協定》目標失敗的可能性。
“實際上,突破1.5℃的臨界值是必然的。”雷丁大學氣候科學教授理查德·艾倫(Richard Allen)說:“我們必須加倍努力,迅速且大規模削減碳排放,以避免更加危險的2℃閾值。”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