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實現5%的經濟增速,為世界經濟復蘇與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綠色低碳轉型進程顯著加快,據統計,2024年中國
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200萬輛,平均每十個車主就有四個選擇購買電動汽車。在多家外資機構發布的2025年全球投資展望報告中,中國市場依然備受青睞。
生存·選擇·責任
中國能耗占全球的26%,交通能耗占總能耗的五分之一,然而中國能源行業的數字化程度卻較低。能鏈集團董事長戴震表示:“國外已有企業成功運行這一經營模式,當時我發現這數十億級的市場在國內尚屬空白。”起初,他們所做的事情類似于美團,通過物聯網和算法將上游的能源供應鏈端、中游加油站端和下游消費端進行供需匹配,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幫助客戶降本增效。
能鏈中心的智慧大屏上,一張張貨車司機的照片組成了一面用戶墻,這是能鏈幾位創始人的初心。每個司機背后都是一個家庭,駕駛室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幾張優惠券省下的錢足以讓他們露出笑容。為能源行業提供專業的數字軟件運營服務,使能鏈在國內落地生根,開啟了以“讓每個人都用上綠色能源”為愿景的發展之路。
對于戴震而言,創業是一個客觀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其規律可循。從發現市場需求、設計可行且高效的方案,到持續迭代優化服務,不同時期都需要貢獻相應的價值——不僅在優化行業資源配置、實現全鏈條降本增效中貢獻經濟價值,還要積極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助力交通能源
碳減排,以實現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
自2020年起,能鏈集團連續五年登上胡潤全球獨角獸榜,戴震先后獲評“2021最具零碳力量創始人”和“踐行雙碳目標2022年度杰出創新企業家”。據統計,2024年中國獨角獸榜單中,獨角獸企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和半導體三大高增長行業。其中,新能源行業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最多,達到38家,總估值為9056億元。
轉型·收縮·增量
市場與需求的演變促使能源行業面臨轉型。戴震認為,交通能源的全面轉型依賴于三大支柱。首先是能源供應與儲存方式的變革,這主要體現在電池技術的進步上;其次是交通工具的變革,即從傳統燃油汽車向電動汽車的過渡;第三是交通能源消費模式的轉變,這將導致全國價值高達10萬億元的加油站逐步向充電站轉型。
戴震通過一張曲線圖展示了他對能源行業過去、現在及未來趨勢的洞察:幾條曲線從低點開始攀升,達到峰值后逐漸下降,直觀地反映了燃油車、新能源車以及混合動力車的發展趨勢。預計到2025年,燃油車將達到峰值,數量約為3.27億輛;新能源車的保有量預計也將達到約5000萬輛,接近15%的臨界點;保守估計至2056年,新能源車的峰值將達到3.46億輛……這是他眾多手繪圖表中的一幅,揭示了油電雙輪驅動時代,交通能源的油電切換是未來十年內最具確定性的機遇。圖中所示,2025年作為一個關鍵節點,能鏈將在一個減量市場中實現逆勢增長,如何進行戰略規劃與布局將成為接下來一年的核心議題。
從資本增長到盈利增長,在戴震的引領下,能鏈即將迎來第九年的浪潮。他曾在“中金
碳中和2060
論壇”上分享了“一減一替”能鏈方案,即在存量石化能源中實現減排,在增量新能源中實現替換。首先是減少燃油車的
碳排放,通過降低空駛率和能源數字化管理來減少
碳排放,例如在新車的中控大屏中嵌入團油、快電等能源數字化服務,利用算法對能源利用進行優化,從而實現降低約10%的碳排放。中國能源零售總額在交通行業一年約3.5萬億元,降低10%即可節省3500億元,這些資金可用于投資充電樁或加氫站等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其次,通過發展新能源車實現對燃油車的增量替代。針對新能源汽車,能鏈可將充電樁的利用率提高2-3倍,將原本4年的回報周期縮短至2年多一點,吸引更多人和資金投資充電樁,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減一替”方案勾勒出未來能源行業的新藍圖。
導向·整合·踐行
科技的進步為能源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動能。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由傳統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國產人工智能產品異軍突起,引發多個行業共振。
當前,能鏈解決方案在解決行業痛點方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能源消費的數字化程度原本較低,人工智能在提升效率和用戶體驗方面的潛力巨大。能鏈研發的自動充電機器人,正好適應了即將到來的自動駕駛補能場景。它集成了深度學習、V2X、3D視覺等智能化技術,基于圖像識別、自動駕駛、定位及控制算法、機械臂軌跡規劃等技術與設備,并配合攝像頭、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等環境感知設備,實現了自主路徑規劃、自動插拔槍等功能。其次,中國能源消費場景目前存在嚴重的供需錯配,特別是在城市充電服務場景中,能鏈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實現了車機及能源消費的數字化匹配和精準導流。能鏈智電推出的NEF(NAAS Energy Fintech)系統,基于區域實時充電需求及電力動態定價優化,實現了場站用戶導流、精準推廣、充電槍運營狀況實時監測、智能選址及運營運維等功能,幫助充電運營商精準匹配供需,提升場站經營效率和盈利水平。同時,還能有效協助地方政府、充電站投資者合理規劃和布局充電基礎設施,優化資源配置。
浙江安吉與能鏈智電合作,打造了全國最大的光伏儲能充換電一體站,配備了4.2兆瓦的光伏發電和8388千瓦時的儲能容量,設有30個快充樁、400個可調樁和2個換電站,預計年發電量432.8萬千瓦時,每年節約標準煤1358.9噸。
能鏈與安徽皖能合作的綜合能源港項目,位于合肥,單站投資達1.03億元,是安徽首座、全國領先的“油氣電氫服”一體化綜合能源港,單日最大可滿足2000輛燃油車、80臺次氫能公交、576臺次充電車輛、300臺次換電車輛的供能需求。
“能源數字化、人工智能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當前能源數字化仍處于市場早期階段,至少還有20年的產業發展周期。我們希望市場上出現更多參與者,通過互聯互通和開放合作,共同服務超過3億車主,助力交通能源轉型。”在談到數智化背景下的戰略布局時,戴震堅信發展空間依然廣闊。
年化交易額近千億,將交通能源供給側和需求側物聯網連接,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進行智能供需匹配。目前,能鏈連接了2.5萬座加油站,占中國油站總數的22%;覆蓋了114.6萬把充電槍,占中國公用充電槍約45%;累計注冊用戶4億,交易用戶超過1.1億,年訂單量超過5億筆,已將加油充電服務預裝進比亞迪、廣汽、一汽-大眾、長安、蔚來、理想、長城、吉利等國內80%的主機廠車機,服務京東、順豐、新希望、招商銀行等上萬家企業客戶。
截至目前,能鏈累計交易額超過3000億元,累計訂單超過20億筆,已經實現整體盈利,新能源板塊已經在美股上市(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能鏈智電,股票代碼NAAS,總部位于“兩山”理念發源地湖州市安吉縣)。
在談到2025年的機遇與挑戰時,戴震表示:“主要在于團隊組織建設和競爭格局的變化。”這將是許多企業長期面臨的考驗。如何應對當前的困境呢?“可能是在不滿足于現狀與追求高效發展的動態變化中尋求同步提升吧!”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雙碳”背景下,生活質量與生態環境的共贏是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長期目標。處于信息化數字化的浪潮中,我們的生活方式正面臨巨大變革,一系列新概念正在重塑傳統的生產服務。這是新時代對傳統行業發出的挑戰,每一個應對時代作出答卷的中國方案與實踐
案例都蘊含著中國人民勤勞勇敢、不斷攀登的文化基因,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追求和新愿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