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結:保供壓力下,能效提升放緩
國家氣候變化
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周大地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兩項指標下降進度不甚理想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因為在經濟增速放緩,而能源需求仍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的情況下,單位GDP的能耗便增加了;二是煤炭產生的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60%,近年煤炭消費的增長帶動了單位GDP碳排放量的增加。
2023年統計公報顯示,過去一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同比增長了5.7%,而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僅比上年增長了5.2%。這打破了中國多年來經濟增速高于能源消費增速的局面。
“盡管之前疫情使得國內的服務業受到較大的影響,GDP的增長速度慢下來了,但基本的能源需求特別是和民生相關的能源需求還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使得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的下降不甚理想。”周大地對第一財經表示。
與此同時,煤炭消費量增幅連續第二年超過GDP增幅。對話地球梳理歷年的統計公報后發現,上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還是在二十年前統計公報里剛開始出現能源消費量統計數據的時候:2003年到2005年,煤炭消費量連續三年增速高于GDP增速。
彼時,中國剛加入世貿不久,經濟正處于起飛的狀態,各行各業對能源需求旺盛,刺激煤炭
價格瘋漲,“煤老板”也在這一時期風頭無兩。
然而,與二十年前情況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國經濟面臨多重下行壓力,煤炭消費卻逆勢增長,其中原因值得探究。
“我們正處于轉型的過程中,所以GDP增長不快。按照國外的經驗,當GDP增長處于下降階段的時候,能源消費增長也是隨之下降的。我們現在能源消費增長反而高過GDP增長,這里面有很多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提升能效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楊富強說。
根據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的分析,去年新增的煤炭消費絕大部門來自電力部門:電煤消費增量占到全國煤耗增量的八成以上,同比增加約1億噸標準煤。
在楊富強看來,近兩年煤炭消費的“異常”與政府過于重視能源保供而忽視提升能效密不可分:“過去三年,東北限電、四川旱情以及俄烏沖突造成國際能源市場的動蕩,讓國家把能源保供放在首位。疫情之后,為了加快生產的恢復,也需要保障能源供應能夠跟上。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于電價管制這么多年沒有放開,而煤炭又很廉價,因此利用了大量的電煤來發電。”
廉價的電力帶來的結果就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用電變得“沒有節制”。“能源價格被管制的很低,而且又保供,那么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就低了,對企業和個人來說沒有那么大的驅動力來做節能這件事。”楊富強說。
不過,他也指出由于能源強度和碳強度都是約束性指標,沒有達到必定會引起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后續肯定會進行調查整改。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強調要“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加快重點領域節能節水改造”,同時“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
綠色低碳供應鏈”。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