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江蘇省首個生物質炭有機水稻減排增匯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成果發布暨
碳匯有償競價
拍賣活動在南京市高淳區東壩街道順利舉辦?,F場,江蘇省首張碳票成功交易。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市發展和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南京市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高淳區等領導同志及項目建設單位的科研人員出席了活動。
碳票是以憑證的形式,通過第三方機構監測評估,對權屬清晰的農作物出具報告,用來統計一定范圍內農業碳匯量的證明。生物質炭有機水稻減排增匯是指將秸稈通過高溫碳化后,以生物質炭的形式施用到稻田里,從而改良土壤,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有機水稻是東壩街道和睦澗村的特色產業,已連續多年通過有機產品認證,獲得“江蘇省名優農產品”稱號。然而,有機肥的使用會造成溫室氣體排放的升高,而減少有機肥的投入,既無法保證有機水稻的經濟效益,也不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達不到農田土壤改良的效果。2022年5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印發了《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其中稻田甲烷減排行動被置于十大行動之首,這意味著在國家提出“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農業也面臨著減排增匯的歷史重任。因此探索出一條既能改良土壤、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又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路徑,成為推動有機水稻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對此,高淳區與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有限公司合作,將東壩街道和睦澗村500畝有機水稻田作為試驗田,通過構建有機水稻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固
碳計量模型,開展了不同梯度的生物質炭應用于有機水稻田的減排增匯效果比較研究。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有機食品發展中心主任張紀兵先生對項目結果進行了分析展示,施用生物質炭,稻田病蟲害發生率平均下降15%,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6.1%,土壤固碳量平均增加89%,稻田溫室氣體直接排放平均減少16%,凈排放量平均減少51%,共產生碳匯130.67噸二氧化碳當量。在當天的競拍活動上,上述減排增匯量以均價75元每噸的
價格被紅寶麗公司成功拍下。
從數據中可以看到,通過項目實施,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得到顯著降低,同時,生物質炭作為外源碳施入到土壤中,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農田土壤團聚體穩定性,減緩了病蟲害的發生,既保證了水稻增產增收,又達到很好的固碳效果。項目為有機水稻種植過程中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農田土壤質量提升探索了新模式。示范基地的減排增匯量通過有償競拍在高淳區內順利交易,是江蘇省首單農業碳匯交易,推動了農業生態產品價值變現,對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高淳區還探索制定了《高淳區碳普惠管理實施意見(試行)》,對
方法學管理、減排項目和減排場景管理、減排簽發碳積分轉換和
碳信用記錄等進行了明確,構建了價值轉換機制,形成了消納閉環。實施意見還明確了減排量消納渠道,減排量可以用于農村產權交易中心
碳減排市場交易,也可以用于自愿碳抵消、自愿碳注銷、公益捐贈或者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省市區三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共同為本次碳普惠運營工作提供支持,開展減排交易工作。
支持生態優勢地區做好生態利用文章,把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2020年高淳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率先在全國啟動GEP核算先行
試點,形成了一套核算指標、一項核算標準等“五個一”體系。通過GEP核算把環境與經濟有機結合,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并且實現共富。2022年,高淳區獲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
試點。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連續獲得2021、2022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勵。在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過程中,高淳區敢闖敢試,創新突破,圍繞GEP核算包含的物質產品、人居文化服務等三類生態產品,全面對接市場實現價值變現。尤其是此次通過農業碳匯交易方式,破解了調節服務類生態產品交易難的困境,是一次積極有益的探索實踐。
高淳區相關領導表示,高淳將以示范基地的建設為起點,用好
綠色金融服務
平臺,不斷拓展
綠色金融在美麗鄉村的應用場景,并以農業碳匯交易
平臺為抓手,力爭打造“農
碳交易+鄉村振興”的高淳樣板,描繪出一幅農業碳匯的美麗畫卷。當天還舉行了東壩街道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揭牌儀式。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