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儲能、小型風電和微電網的快速裝機和普及,我國工業用電在過去幾年已實現低碳化。然而,工業供熱作為工業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卻仍以煤炭和天然氣為主導,面臨著減碳壓力。
我國的工業供熱能源消耗數據顯示,2021年消耗了18.2億噸標煤,占工業能源總消耗的59.75%。相比之下,工業電力消耗僅占40.25%。
工業供熱主要涉及工業蒸汽的制備,而我國眾多行業如制造業、石油化工、食品醫藥等對工業蒸汽的需求巨大。目前,國內多數工業企業仍然依賴煤炭和天然氣作為供熱燃料,這在雙碳目標下并不符合低碳要求。
生物質能以其接近零
碳排放的特性,正逐漸成為工業降碳的新選擇。生物質在燃燒過程中釋放的CO2幾乎與其生長時吸收的CO2相抵消,使得生物質供熱的CO2排放量極低。
北京市去年發布的政策文件鼓勵多場景應用
新能源供熱技術,推動生物質能等
新能源供熱技術的發展。
生物質供熱的經濟性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相比煤炭,生物質供熱的成本略高,但低于天然氣,且具有污染物排放低的優勢,能夠在一些能耗控制嚴格的城市中,成為集中供熱的優選方案。
生物質供熱與生物質發電不同,后者尚依賴國家補貼,而生物質供熱已具有普遍的經濟性,可以實現自我盈利。
生物質能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地位提升,將有助于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改善能源利用結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隨著國際碳關稅的推出和國內碳排放雙控政策的實施,工業領域的減碳壓力不斷增大,生物質供熱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有望在工業供能中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