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平臺,大力提升全民預警能力建設
在龍年春節前夕,許多返鄉人群因凍雨天氣受困,更早前,北方地區的特大暴雨也讓人們猝不及防。在應對極端天氣時,公眾易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這與當前早期預警能力建設以及公眾的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都有著很大關系。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每一個人都將是“受害者”,更難以忍受的夏季高溫、更頻繁的氣象災害,未來氣候變化給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所帶來的風險將會更加復雜且難以管理。張興贏表示:“面對氣候變化風險挑戰,我們要大力提升全民早期預警能力建設,全面加強全民早期預警科技創新,切實提高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近年來,我國在早期預警系統建設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如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完整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并在這一機制下開展全民早期預警中國實踐;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建立國家預警發布體系,實現分災種、分級別、分渠道的預警信息智能化發布;完善遞進式氣象服務、高級別預警“叫應”機制;開展氣象科學知識傳播與應急演練活動等。自2015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國省市縣四級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2023年,在
北京工作的張女士共收到15條來自運營商發布的與天氣預警相關的手機短信。包括高溫預警、暴雨和泄洪預警以及暴雪預警信息等。在收到預警短信的第二天,她會更加謹慎地選擇交通工具、做好出行規劃并留心查看相關新聞。目前,全國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可達98.82%。2023年,氣象信息為公眾挽回損失5600億元。
但與此同時,當前各類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風險提示發布還缺乏細化的法規、規章,對預警信息傳播缺少法規約束;自然災害發生后,不同地區和部門的應急響應和救援標準不一致;我國的預警送達速度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偏遠地區的預警信息覆蓋率尚不滿足預期等問題。
對此,張興贏表示:“我們迫切需要精準預警響應,進一步加強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的聯動,突出臨災預警,做好點對點精準預報和滾動更新,強化預警指向性。這也要求建立健全快速、精準、高效、統一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強化以需求為導向的新型危害和極端事件科學研究,加快組織開展新型氣候災害風險對脆弱區域和行業轉型的影響研究。”他建議,在政府主導、精準預報、高效傳播、部門聯動和全民參與的原則下,加快構建氣候安全早期預警平臺,提高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