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披露的數據,1月19日全國
碳市場綜合
價格行情為開盤價70.67元/噸,較1月2日收盤價76.81元/噸,年內累計下跌7.89%。
“在
節能減排的趨勢下,發展零碳建筑已成為全球共識。”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徐偉在第三屆樓宇科技TRUE大會上表示,隨著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規劃、落實零碳建筑,我國也在積極探索零碳社區建設、推動零碳建筑發展。
據介紹,建筑物產生的能耗排放是
碳排放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全球建筑業建造和建筑運行相關的終端用能占全球能耗的36%,二氧化
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7%。
美的集團副總裁兼樓宇科技事業部總裁管金偉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分析稱,在國內雙碳目標下樓宇行業聚焦
新能源轉型,加速建筑行業
碳減排的最重要機會是改造現有建筑,這是使建筑物脫碳的最快途徑。隨著國內政府對碳排放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行業也將迎來更多的機會和挑戰。
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數據,智慧建筑市場規模于2022年達806.5億美元,并預計2029年達3286.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可達22.2%。
“不過企業實現節能減排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管金偉對第一財經稱,企業光靠節能減排很難達到零碳目標,目前可以通過使用綠電、設備增效、購買
碳匯等方式。
金融市場支持方面,早在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并上線交易。全國碳市場具有以配額交易為主、以核證自愿減排量為輔的雙軌體系。
2023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年度成交量2.12億噸,年度成交額144.44億元,日均成交量87.58萬噸。截至2023年12月29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42億噸,累計成交額249.19億元。
此外,碳市場交易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碳遠期、
碳期貨、碳期權、碳掉期、碳借貸等。管金偉稱,無論是城市、園區、建筑還是企業,推進雙碳建設的第一步都是摸清“碳家底”,開展碳排放數據的盤查。碳咨詢服務便是從
碳盤查及核算開始,確定碳排放目標,根據碳排放現狀和目標進行零碳路徑規劃。
針對
碳資產管理,管金偉進一步分析稱,通過數字化工具,可以把線下在做的這些碳盤查業務流程進行線上化、數字化,提升整個組織的
碳管理效率;另外一方面,是關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
碳足跡排查。在歐洲的碳邊界調節稅提出后,大部分出口企業的壓力比較大,可以利用產品
碳足跡管理的數字化工具緩解企業壓力。目前這些數字化工具已經應用于美的的工廠和產品中。
管金偉認為,未來碳市場將呈現多主體、多模式和多規則的特點,這對
碳交易的透明性、實時性和數據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