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以成為能源的產消者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發揮可再生能源資源的重要性呢?杜祥琬表示,針對風、光等發電的間歇性、波動性,要“構建
新能源占比逐漸增加的新型電力系統”,也就是要把間歇性、波動性變為靈活性,關鍵是靈活用電和靈活發電。
而在化石能源方面,天然氣是非化石能源的長期伙伴,油要從燃料走向原料為主,與
綠色低碳技術相伴。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在實行“西電東送”政策,東部地區的能源一直有依賴性。杜祥琬認為,我國中東部的能源要實行“身邊取+遠方來”的策略——首先從“身邊取”,利用身邊的非化石能源,提高自給率,不夠的部分再由“遠方來”,靠“西電東送”做一些補充。他表示,這樣的想法在有些地方已經實現了。
如何鼓勵中東部地區人民積極使用可再生能源資源呢?杜祥琬認為:“當一千瓦時的東部自發電成本比“西電東送”要低時,就有了推廣的可能性。”不管是企業、學校,甚至于家庭,都可以利用屋頂的光伏去發電,不單單是能源的消費者,還可以成為能源的生產者。這會培育出一大批能源產消者,在我國形成一種新的能源形態。
杜祥琬舉了個例子,在河南蘭考,從2017年7月開展農村能源革命
試點工作至今,當地探索創新能源投資模式,構建多能互補分布式能源系統,依靠生物天然氣、光伏發電、風電、垃圾發電等,全面淘汰了薪柴和散燒煤,清潔取暖普及率從14%提高到了99%,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從21%提高到了90%,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4%以上,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收入顯著增加。
總的來看,中東部能源發展新思路符合電力轉型和能源革命的方向,有利于電力發展趨于平衡和充分,有利于電力系統的經濟性、安全性、靈活性,符合綠色、低碳、高效、智慧的大方向,體現了“政府辦電、大企業辦電”要轉向“政府+大企業+人民辦電”,有利于社會進步,對中國能源的供需安全和環境氣侯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西北部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通過政策的引導要把中國東部沿海的一些產業逐步遷移到西北地區,這可能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的方向。這樣不僅能使可再生能源得到利用,還能使西部的經濟得到發展。內蒙古現在正在改變傳統的挖煤賣煤、發電賣電的產業結構,致力于建設零碳園區,迎來發展的新時期。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