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能源低碳轉型模式
中國城市報記者梳理發現,本次試點公布的10個園區的建設主體為省級以上園區。工業園區千園千面,既有分布在傳統能源大省和經濟規模大省的,也有分布在傳統產業和重工業大省的,地區分布廣泛,所處經濟發展和產業規模各不相同,能源稟賦也相差各異,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去衡量。
“各園區的不清晰、不統一造成碳排放統計難,園區間低碳發展水平難以精準比較分析。底數不清,加上缺乏本地化數據,進而導致缺乏減碳技術成本效益、環境收益和技術成熟度的綜合評價。”陳呂軍說。
事實上,工業園區介于城市和行業之間,產業鏈共生,但邊界模糊,在碳數據獲取和核算方面十分復雜。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建議,應先從建立符合實際的、可落地的各類型園區溫室氣體核算
方法學入手,并規范園區溫室氣體排放基礎數據上報制度,推廣相關核算方法、工具。
算明白碳數據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攻克能源系統改造難關,這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并不是一筆小的數目。有
專家坦言,如果園區各自為戰,一定會存在較大阻力,因此建議綜合考量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從行業整體入手,進行降碳減排和供能改造。
此外,陳呂軍對能源產業結構調整的考察研究顯示,預期碳減排貢獻最顯著的依次為氫能、風電、光伏,這三種能源到2050年的減排貢獻率總計可達73%—81%;園區還需要提升生活垃圾、生物質和污泥、余熱這三類非常規能源的回收利用率,改進焚燒爐技術以提升摻燒比,由此進一步降低碳排放。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