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保險報》:對銀行業來說,銀行如何更好地借助碳市場,在碳金融方面進行創新探索?
魯政委:從國內外經驗來看,銀行可以通過3種路徑參與全國碳市場:一是開展碳市場運行相關的金融中介服務。銀行可以為環境和碳排放權交易所提供開戶、結算、存管等基礎碳金融服務和開發全流程的配套金融服務。
二是為碳市場交易主體提供碳金融專業服務。2022年,證監會發布了《碳金融產品》金融行業標準,銀行可以依據相關行業標準,為參與碳交易的企業、機構和個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在為企業服務方面,銀行既能夠以企業碳配額或
CCER作為抵質押物向企業發放貸款、發行
碳債券等融資服務,也可以探索未來發展碳金融衍生產品,為企業管理碳配額及碳價格風險提供衍生品對沖服務。此外,在碳
托管、碳理財等領域銀行也能發揮專業能力。例如,興業銀行深圳分行創新碳金融產品助力實體經濟
綠色低碳轉型,目前已運用
碳減排政策工具累計向近40個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發電等具有顯著
碳減排效應的項目發放碳減排貸款超10億元。與此同時,該行還創新推出“碳減排掛鉤貸款”,將企業貸款利率與項目發電量掛鉤,約定在實現預期發電量目標的情況下,為企業調降項目貸款利率。
三是自身參與碳配額交易和
碳信用交易。比如,一些銀行自身有碳配額清繳任務,一方面需按照要求完成配額交易,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探索自身減排的有效路徑。在“雙碳”目標的引導下,很多銀行也積極開展
碳中和相關行動,在自身減排的基礎上,通過購買CCER等可信的
碳信用來抵消部分排放。不論哪種情況,銀行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降低運營成本,也為落實“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當然,目前,銀行在發展碳金融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一是碳交易市場規模和成熟度有限,短期內商業銀行參與的空間有限。二是商業銀行自身仍需加強能力建設。三是碳金融工具有待發展。未來,隨著未來市場制度和相關政策不斷完善,碳金融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