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供應鏈盡早達成減碳目標,“鏈主”應當發揮更大作用。
在“雙碳”目標及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我國供應鏈在保證韌性的同時對
綠色低碳提出更高要求。有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整體環境不確定性增加,以及新形勢、新技術、新需求的涌現,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正面臨四大挑戰。如何保證供應鏈盡早達成減碳目標,“鏈主”應當發揮更大作用。
近日,施耐德電氣與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供應鏈報告《邁向以客戶為中心的一流供應鏈》,報告指出,企業外部運營風險劇增。突發性事件加劇供應鏈波動,產業升級對傳統供應鏈帶來沖擊,客戶需求變化也會導致供應鏈供需失衡。其次,內部管理效率亟待提升。為提升供應鏈韌性帶來的建設成本不斷增加,企業規模的擴張增加供應鏈運營復雜難度。再次,生態圈協同難度加大,生態圈透明性、協同性仍顯不足。最后,綠色轉型迫在眉睫,政策與市場減碳壓力不斷增加。
《報告》還表示,超過1.5萬家企業被下游客戶要求通過
CDP(碳信息披露項目)披露
碳排放,也有53%的消費者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低碳產品和消費品可以選擇。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全球供應鏈中國區負責人張開鵬告訴筆者,企業與中國自身的綠色低碳發展要緊密聯系,可持續不應該止步于公司戰略,更應該拓展為供應鏈戰略。施耐德推出供應商“零碳計劃”,期望在2025年全球主要1000家供應商合作伙伴在運營層面能把碳排放減半,其中涉及中國210家供應商,希望這些企業能起到示范作用。
早在幾年前,公司就將環保綠色和可持續納入供應商考核系統中,除了質量與交付方面,低碳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政策的壓力、市場的需求、自身的責任、伙伴的支持,這四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促使企業更好踐行綠色理念。”張開鵬說。
據了解,施耐德電氣在全球擁有65家“零碳工廠“,在中國擁有 17家“零碳工廠”,15家被工信部門認定的“綠色工廠”和12家“
碳中和”工廠,通過部署多樣的數字化運營系統,使中國區供應鏈的整體能耗降低13%。另外,碳排放不僅存在于企業自身,也存在于上下游供應鏈。因此,除自身實現的
碳中和外,施耐德電氣還承諾204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的碳中和,2050年實現端到端價值鏈凈零碳排放。
在快消行業,供應鏈也在悄然變綠。作為歐萊雅中國的標簽印刷業務供應鏈成員,雅利集團在某項可持續評分中僅達到D級,經過兩年的綠色轉型,雅利集團蘇州工廠通過新增保溫墻體、LED燈替換、添置集中水冷系統、鋪設太陽能光伏板等節能措施,減耗電能50%的同時節能超30%,率先實現廠區碳中和。目前公司評級已達B級,力爭在2026年達到A級水平。
作為“鏈主”企業,聯想也在協同供應商一起減碳,在綠色能源使用、運輸環節溫室氣體排放、產品報廢管理等多維度每年制定了供應商環境管理目標,并推出了“綠色發展計分卡”,從行為準則、CDP績效評估、水資源減用目標、沖突礦產管理、溫室氣體減排、可持續發展報告等30個以上的指標進行管理。
萬豪國際集團計劃在2025年年底之前,將其填埋垃圾量和廚余垃圾量分別減少45%和50%,同時將用水量降低15%,碳排放量降低30%,以及實現至少30%的電能來自可再生能源。萬豪國際集團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馬雷還表示,酒店業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增長并不矛盾,“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是相互扶持,共同進步的模式,當企業與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達成共識,能夠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對此,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表示:“綠色供應鏈是雙碳和供應鏈領域的重要話題。政府提出雙碳目標,對高能耗企業加強監管,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消費者、供應鏈下游客戶增加對低
碳足跡產品的偏好,碳排放成為ESG評級的重要因素。企業需要以創新的思維和前瞻性的目光,探索如何在供應鏈管理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