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方案覆蓋建筑全生命周期
建筑行業屬于高排放行業,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
本屆碳博會上,上海市建筑
碳排放智慧監管
平臺正式啟動。據悉,該
平臺前身是運行十余年的上海市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平臺,此番改造升級對接各類市級數字化平臺數據資源,聚焦建筑
碳排放監測管理、能源與環境智能服務、可再生能源監測等核心功能,在空間維度上覆蓋全市建筑碳排放、公共機構建筑碳排放,時間維度上覆蓋建筑設計、施工、運行、改造、拆除的全生命周期。目標到2030年實現對1.5億平方米公共建筑的碳排放實時監測分析,平臺還將為本市建筑領域節能降碳提供大數據智慧分析和數據支撐。
科技與藝術的融合,近10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臨港中心(世界頂尖科學家
論壇永久會場)是全國最大的超低能耗公共建筑,預計每年可節約230萬度電;“一大會址·新天地”近零碳排放實踐區,針對超大城市中心城區城市更新過程中
碳計量技術體系缺失、
碳減排技術集成不足提出整體解決方案;位于崇明的花博會園區是國內首個“展期碳中和+園區碳中和”示范
案例,華建集團從設計源頭植入低碳基因,實現城市區域規劃和建筑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減碳。
新材料是建筑行業減碳增能的一大抓手。隧道股份專注研發輕量化、環?;⒀h利用的
綠色建筑材料,在現場展出了“點泥成金”、實現循環利用的低碳型土體固化劑,最快兩小時就能達到通車條件的高性能快硬混凝土,讓建筑廢料“變廢為寶”的再生結構混凝土,以及可愛造型、能浮于水面的納米改性泡沫混凝土等。據介紹,這些綠色新建材已被廣泛運用到北橫通道、保利大劇院、內環“年輕化”項目、武寧路快速化改建工程等一大批上海重點建設項目中,助力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節能增效。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