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聚焦“雙碳”目標,積極穩妥推進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首屆上海國際
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下稱“碳博會”)于6月14日圓滿閉幕。碳博會期間,安永大中華區財務
會計咨詢服務主管合伙人劉國華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探討促進經濟社會
綠色低碳轉型舉措,以及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
碳市場”)發展前景。
“我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建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頂層設計。同時,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明確提出到2025年,制修訂不少于1000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雙碳’政策的有效落實提供了必要支撐。”劉國華說。
劉國華認為,實現“雙碳”目標須久久為功,綠色低碳政策須逐步完善。在“雙碳”標準體系的建設過程中,應注意政策與標準的有效銜接,確保標準的一致性,并積極關注國際標準變化趨勢,加強國際交流,將國際標準轉化為適合我國國情的標準。
作為推動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正式啟動,納入電力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2021年末,全國碳市場第一個
履約周期順利收官,實現了99.5%的
履約率。如何做好第二個履約周期管理,進一步激發全國碳市場活力?劉國華認為,應盡快納入更多的行業,進一步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市場交易活躍度,助力企業更加堅定不移地走清潔低碳綠色發展之路。同時,建議盡快重啟
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申報,提升環境權益的市場化空間。此外,期待綠色電力與綠色證書體系能與全國碳市場更好地融合發展,避免環境權益的重復計算,為各類控排企業提供更多的減排路徑。
“上海市作為首批
碳交易試點城市,經過數年的
碳交易試運行,全市高耗能行業碳排放降幅明顯,能源結構持續優化,企業自主減排意識加強。這些成績得益于完善的制度和廣泛的交易主體。此外,上海市
碳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金融機構積極參與
碳金融市場建設,開展碳排放權質押、碳回購、
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業務,增強碳金融市場活力。”劉國華表示。
全國碳市場以低成本、高效率助力
碳減排,充分發揮
價格發現作用,推動了不少企業的綠色轉型,也證明了碳金融推動低碳轉型的有效性。“金融產品的創新需要以穩定且活躍的交易市場為基礎,但目前全國碳市場的交易活躍度相對較低。因此,提升碳交易市場的活躍度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劉國華稱。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