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如何開發紅樹林的生態價值?6月8日,浙江省首單紅樹林
碳匯交易在溫州市蒼南縣落地。蒼南縣沿浦鎮人民政府和遠景(蒼南)
新能源有限公司就31.4公頃紅樹林
碳匯簽訂協議,轉讓2016年至2026年間的十年碳匯總量。此舉為紅樹林藍碳的價值評估和交易流程提供了范本。
紅樹林能夠捕獲與儲存大量二氧化碳并永久埋藏在沉積物里,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藍碳(海洋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北緯27°的福建省福鼎市是紅樹林自然分布的最北界,因此沿浦灣原本并沒有紅樹林。2015年起,為應對灘涂養殖帶來的生態系統退化,蒼南縣積極在沿浦灣引種紅樹林。目前,沿浦灣紅樹林種植面積超100公頃,約占全省四分之一,被稱為紅樹林北進的“橋頭堡”。
近年來,溫州市一直在探索紅樹林保護的市場化路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讓紅樹林得到穩定持續的保護,紅樹林碳匯交易便是其中之一。簡單來說,紅樹林碳匯交易就是讓
碳排放單位來購買紅樹林所儲存的碳,從而達到“碳中和”的目的。但由于國內對紅樹林的碳儲量尚無統一的測算標準,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工作要做。
由浙江省海洋科學院牽頭,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等單位,在沿浦灣紅樹林蹲點調查,構建起紅樹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和碳匯能力評估模型,并在此基礎上簽訂了首筆紅樹林碳匯轉讓協議。鑒于當前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機制尚未重啟以及紅樹林碳匯
方法學尚未備案,本次交易采用“期貨”形式,待條件成熟再核定
價格,完成最終交易支付。交易完成后,遠景新能源將作為
碳信用儲備,用于抵消日常生產、活動產生的碳排放,沿浦鎮準備將項目收益重新投入紅樹林生態修復。
據溫州市資規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省首例紅樹林碳匯交易落戶沿浦灣,“對推動藍碳資源的市場化進程以及藍碳自愿市場、
履約市場和普惠市場的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