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洞察企業
綠色轉型的現狀和趨勢,施耐德電氣于近日發布《奔向長青——
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報告,旨在為企業勾勒清晰的可持續發展路線,提供可借鑒的減碳思路與方案。
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生力軍,各行各業正在加速自身的綠色低碳轉型。
企業減碳三大趨勢
上述報告發現,企業減碳呈現三大趨勢:首先,企業的減碳意識大幅度提升,相比上次調研,制定明確碳中和時間表的企業增加了15%;其次,企業的減碳動力正從外壓轉向內生,“社會責任”“降低成本”“下游用戶需求”“品牌價值”“出口因素”成為減碳五大內生動力;第三,綠色低碳正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近七成受訪企業認為,綠色低碳的產品或服務可以獲得競爭優勢或溢價。
報告指出,企業在減碳推進過程中依然面臨重重挑戰:一是方向不明,部分企業陷入急于求成的誤區,以抵消代替自身減碳,不具可持續性。二是路徑不清,多數企業尚未形成清晰可執行的碳中和路線圖,僅19%的受訪企業確定了清晰的減
碳規劃。三是執行不力,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撐減碳落地,近60%的受訪企業表示急需提升工藝減碳和
新能源技術。四是回報不定,企業無法準確的預估和量化投資回報,43%的受訪企業擔心減碳的投資回報不及預期。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毅鍇表示:“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大趨勢與時代潮流。作為承接‘碳中和’戰略的市場主體,企業需要尋找與自身發展相融合的減碳之路,將‘雙碳’目標與自身核心戰略相關聯,形成綠色低碳核心競爭優勢,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四大步驟
為了更好應對減碳挑戰,報告提出以 “戰略規劃”“組織革新”“技術創新”“生態賦能”四大步驟打造可持續發展企業,擁抱綠色“變革”。
首先是戰略規劃,企業應將可持續融入主業,積極探索碳中和新業務;報告顯示,53%的受訪企業已嘗試進入碳中和相關的新業務賽道。據介紹,2002年,施耐德電氣已將可持續納入核心戰略。
其次是組織革新,企業需構建與綠色低碳戰略相融合的組織體系,助力可持續戰略落地;報告顯示,38%的受訪企業設立低碳相關部門或進行職責調整。
再次是技術創新,報告顯示,超半數的受訪企業將工藝降碳與
清潔能源技術作為減碳關注的重點。據悉,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減碳,2022年,施耐德電氣中國區自身運營
碳排放較2017年降低九成左右。
最后是生態賦能,企業要積極賦能供應鏈伙伴綠色轉型,并向大眾傳遞可持續理念;報告顯示,82%的受訪企業正在著手打造綠色產業鏈。其中,施耐德電氣發起的供應商“零碳計劃”旨在以技術和服務賦能全球前1000位供應商,幫助其到2025年減少50%的運營碳排放。
全生命周期減碳
報告還指出,企業踐行可持續,核心在于構建全生命周期減碳能力。根據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
CDP)測算,供應鏈碳排放水平是企業直接排放的5倍以上。以施耐德電氣為例,其自身碳排僅占整體供應鏈的10%,而90%的碳排放來自上下游。
在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看來,數字化是全生命周期減碳的最佳武器。“通過數字化技術,施耐德電氣打造覆蓋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交付、綠色運維的端到端綠色供應鏈。”
在綠色設計環節,施耐德電氣從研發設計階段就全面考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推進可持續發展。到2025年,施耐德電氣產品中綠色材料使用將增加至50%。
在綠色采購環節,施耐德電氣對供應商的碳排放水平進行評估,通過提供精益生產、數字化方面的咨詢,
碳足跡分析和碳軌跡定義等技術培訓和脫碳解決方案,幫助其提升減碳能力。
在綠色生產環節,依托數字化、循環經濟、清潔能源三大方式,施耐德電氣在中國有17家“零碳工廠”、15家工信部“綠色工廠”、12家“碳中和”工廠。
在綠色交付環節,施耐德電氣在包裝方面,以數字化、減量化、去塑料等方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并依托運輸工具實現減碳15%。
在綠色運維環節,施耐德電氣通過使用、維護和回收產品,實現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閉環,在推動循環經濟的同時,減少產品碳排放和環境影響。
最后,熊宜表示:“立足報告的理念和指引,施耐德電氣希望依托領先的技術和豐富的減碳實踐經驗,從戰略規劃到落地執行全方位賦能企業,實現高效與可持續的雙轉型。攜手更多伙伴,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