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上海比作一幅層次豐富、濃墨重彩的畫,小島橫沙就位處畫布一角,是那一抹易被忽視,卻深意內蘊的留白——
森林覆蓋接近五成、沒有工業、四面環水、未通路橋……這個遺世獨立、生態優美的鄉村,如今已成為上海“雙碳”路上矚目的先行者。
2021年3月18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與崇明區政府簽署共建世界級生態島
碳中和示范區合作框架協議。此后,崇明三島“雙碳”工作進入加速期,逐漸形成了“崇明
碳中和島”“長興低碳島”“橫沙零碳島”的細分定位,而其中又以橫沙的路線最不同凡響,最具突破性。
節能減碳打造綠能高地
要打造“零碳島”,無非從兩個方向著手——增加“碳吸收”和減少“
碳排放”,而“
碳排放”主要來自于電力、工業、交通與建筑四大領域。橫沙沒有工業,建筑稀疏,減碳的關鍵便在于電力領域。
此前,橫沙的電力仰賴于外界輸入,這不僅浪費了島上的綠能潛力,也因上游發電環節碳排放量的不確定性,或多或少拖累了島內低
碳減排的努力。好在,近兩年來,這一情況已逐漸扭轉。
2021年3月,申能集團與崇明區簽署“共建崇明橫沙零碳島綠電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在橫沙開發“農光儲一體化”項目和“漁光互補”項目,不斷提高本地發電的比例。“漁光互補”以“上面光伏發電、下面養殖魚蟹”為直觀模式,巧妙利用空間的同時,能為水產養殖業帶來諸多好處,是綠能利用的“明星模式”,近年來正在滬郊鄉村地區不斷得到推廣應用。
此外,申能集團攜手橫沙,不斷改進推廣基于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進行生物質能發電的技術,“變廢為能”,逐步向可再生能源電力零碳供給“零碳島”目標努力。預計到2025年,申能集團將在橫沙建成30萬千瓦光伏電站,配套10萬千瓦時電化學儲能項目及生物質能發電,形成全島自發自用、余電外送的百分百綠電局面。
橫沙島上,行駛的車輛不算多,往返于島內外的公共汽車也均為
新能源動力;蜿蜒的鄉村公路穿梭于森林深處、江海之濱,一年四季吸引著眾多市民游客前來騎行。有限的交通排放足以令人驕傲,但為了“零碳”目標,橫沙依然在不斷探索——去年底,“新生態”號純電輪渡船在長橫對江渡航線投入使用。這是全球首艘采用純超級電容動力的船舶,每年可節省燃油500噸左右,堪稱最
低碳環保的內河船舶。碧藍的晴空下,涂裝成藍白兩色的“新生態”號穩穩破浪,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觀。
一往無前的“碳路者”
要打造“零碳島”,就必須先摸清楚自家的“家底”,對全島碳通量進行深入精確的研究核算。為了這個目標,一群“碳路者”在島上奔波不休。
近兩年來,本地農人時常能看見,兩個年輕而忙碌的背影穿梭在田間地頭。他們一般早出晚歸,隨身攜帶著大量實驗器具,往茂密的稻田里一鉆就是許久;稻田間也出現了一些奇妙的設施——好像風向標和雨量筒,但又遠比它們更復雜。帶著與農人們同樣的好奇,記者找到了兩位年輕的研究者。
2020年8月,橫沙鄉與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簽署為期3年的校地戰略合作協議。此后,研究方向與農業、“雙碳”聯系緊密的胡小龍、李金敏兩位博士便先后被派駐到橫沙,在這片生態凈土開展研究工作。
“稻田里的設施就是碳通量站。”胡小龍解釋道,“通過我們搭建的稻田通量系統,稻田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與水分就能被清晰地監測到。”實驗室內,李金敏將經過烘干、研磨、稱重等多道程序處理,早已“面目全非”的水稻植株樣本逐一放入分析儀器,經過數分鐘的等待,顯示屏上緩緩畫出一條包含數個波峰的曲線。“從這條曲線,就能分析出水稻特定部位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含量。”李金敏介紹,“通過分析水稻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部位的海量樣本數據,我們便能把握橫沙整個水稻生育期內稻田的碳吸收情況。”
一片片稻田,在胡小龍和李金敏看來,就是一座座“碳庫”。“我們目前發現,每平方米稻田凈固碳量能達到495克左右。”胡小龍說,“除了對稻田繼續開展研究外,我們下一步會將視野拓寬到橫沙的森林、果園、灘涂濕地等生態系統,逐步積累數據,由此把握全島的固碳總規模。”
相關研究不僅揭示了稻田內碳的轉移規律,還能結合水肥的施用,監測水稻對養分的吸收情況,從而提供簡明有效的種植建議。“我們目前正將稻田照片用于機器學習的訓練。”李金敏說,“未來,結合我們開發的手機APP,農人對著水稻拍照上傳后,就能得到準確反饋,了解當前應該進行的操作。”這將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減少水肥浪費和由此產生的碳排放,帶動更多農人走進“智慧農業”新時代。
目前,基于兩位博士的研究成果,橫沙島智慧農業試驗總結報告已成功發布,橫沙島首個基于圖像的農田碳氮評估數據集已成功建立,基于圖像的水稻葉片氮快速診斷技術與智慧施肥方案也已完成開發。此外,借助遙感技術,橫沙島自2000年至2020年的水碳通量,即年凈耗水量和固碳量也得到評估。未來,雙方將進一步合作,籌建橫沙島長江口碳中和實驗室,為國內“雙碳”工作積累寶貴的一手數據。
走向“零碳”大未來
推進“雙碳”工作,會否限制地方的發展?在新理念、新方向推行的初期,類似的憂慮是難以避免的。
好在,隨著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整體布局不斷向高處延展、向深處推進,這一擔憂已然得到理論與現實的有力回答。由崇明區發展改革委、崇明區生態環境局于2021年牽頭,邀請多家專業機構調研所產生的報告便指出,崇明的經濟增長已經基本實現與能源消費、碳排放脫鉤——2015-2020年間,在崇明區GDP增長31%的同時,能源消費量僅增長16.3%,而碳排放量則只增長1.2%。
如今,崇明三島分別建設“碳中和島”“低碳島”和“零碳島”的格局已然形成,對本已是“優等生”的橫沙而言,要想在“減碳”發展路上更進一步,就必須引入更多創舉。“按照我的理解,要打造零碳島,凈排碳歸零只是應有之義。”橫沙鄉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沈吉告訴記者,“‘零碳’以上還存在著‘負碳’,那才是橫沙人的目標。”
隨著研究推進、橫沙的“碳收支”逐漸核算清楚,新技術不斷應用、島上人類活動進一步減排,橫沙將產出可觀的“
碳匯”。當前,在落實“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部分高耗能企業需要購買碳排放相關指標,由此帶來的資金壓力將迫使其向低碳高效方向轉型;而對于碳排放表現優異的地區、組織,便有機會靠著自身的好生態獲取經濟回報。“盡管相關市場目前還在初始探索階段,但我們始終相信,橫沙的潛力毋庸置疑。”
橫沙沒有工業,“減碳”有時近乎一種哲學——它要求人們自我省察,從自然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全方位地接納“更生態”“更低碳”的生活方式。駕車行駛在橫沙的鄉間公路,敷設于民宅屋頂的太陽能光伏板不時躍入眼簾;與繁華都市雖只一江之隔,人們來到島上,卻無不油然產生某種松弛感,丟棄了些許物欲。橫沙島上,“
綠色、生態、低碳”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于每一處稻田、果園、森林、濕地。
“我們目前正籌集人力物力,推進橫沙島長江口碳中和實驗室的建設。”李沈吉透露,“不久的將來,零碳島大數據
平臺的框架就將具備雛形,我們將邀請更多高校院所加入研究。”憑借著得天獨厚的天資和許多人的辛勤奮斗,橫沙有望成為“雙碳”領域的引領者和智力資源高地。正如投身于此的李金敏、胡小龍們,正如河面上往返迅捷的“新生態”號,更多研究者、實干家和新技術正在向這里匯聚,為“零碳島”開拓寬廣無羈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