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產業合作有哪些典型模式?
報告基于”四化”理論,結合四大領域(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的特征,創造性地提出能源合作、科技合作、數字合作、碳市場合作、消費合作、金融合作、供應鏈合作、國際合作的碳中和產業合作八大典型模式。
能源合作是實現雙碳發展的主抓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要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逐步將從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以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導的能源體系,轉變為以非化石能源為主導的綠色能源體系。
科技合作是推動雙碳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國碳排放基數大、碳達峰到碳中和時間短,現有綠色低碳技術不足以支撐我國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方式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需加強碳中和產業鏈的前端、中端和后端的低碳科技創新與融合。
數字合作是推動雙碳發展的加速器。一是要利用數字經濟來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以此促進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減少;二是要利用數字經濟推進能源交易的市場化,通過提升能源的配置效率來減少碳排放。
碳市場合作是推動雙碳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一是激勵功能,即激勵新能源產業或非化石能源產業,以解決減排的正外部性問題;二是約束功能,即約束抑制化石能源產業,解決碳排放的負外部性問題,從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變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治理環境污染。
消費合作是推動雙碳發展的需求牽引力。以綠色消費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要在消費各領域全周期全鏈條全體系深度融入綠色理念,而且要以更加寬廣的視野謀劃促進綠色消費,并以此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金融合作為推動雙碳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構建綠色金融市場體系來支持國家的碳中和戰略,加大對清潔能源、綠色制造、
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消費等領域的信貸支持,推出針對碳資產、排放權等相關權益的信貸創新產品,支持
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相關項目的技術創新與推廣。
供應鏈合作是推動雙碳發展的循環動力。為了更好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作為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重要主體,企業在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同時,還要促進供應鏈成員共同實現碳減排。在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下,供應鏈各主體碳減排管理的協同變得更加重要。
國際合作是推動雙碳發展的重要渠道。碳達峰碳中和國際合作體現在深度參與全球綠色低碳創新合作,構建與有關國家的雙邊和多邊機制,組織實施碳中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支持建設區域性低碳國際組織和綠色低碳技術國際合作
平臺,深入開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框架下碳達峰碳中和技術研發與示范國際合作,適時啟動相關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