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行業向“綠”向“新”轉型
加快能源結構向低碳、零碳方向演進,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正成為能源企業的一致行動。
以“三桶油”為代表的傳統油氣企業率先亮出“路線圖”。中石油將大力推動
新能源業務規?;l展,到2035年
新能源新業務產能與油、氣“三分天下”;中石化則將氫能作為新能源業務的主要方向,計劃“十四五”期間建設1000座加氫站,致力于成為中國第一氫能公司;中海油力爭于2028年實現碳達峰,2050年實現碳中和,這比國家層面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分別提前了兩年和整整十年。
煤炭企業同樣打出了綠色能源牌。全球規模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國家能源集團正推進煤電化運全產業鏈綠色轉型,累計建成34座國家級綠色礦山,36座省級以上綠色礦山。與此同時,有序布局氫能、儲能等新興產業,今年規劃開工2000萬千瓦、投產150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十四五”規劃新增新能源裝機9000萬千瓦。
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勢必要做好煤電這篇大文章。去年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就已經明確了煤電的轉型升級方向——嚴格控制新增煤電項目,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
江西華能秦煤瑞金發電廠黨委書記郭志健向記者介紹,公司正加速低碳轉型,基于270萬千瓦低碳清潔煤電對新能源的重要支撐和靈活調峰作用,著力打造50公里內“風、光、火、儲、熱、固廢處理一體化”的多能互補型綜合智慧能源基地,包括供熱管網、光伏、風電、火電靈活性改造、電化學儲能等八大項目。“傳統能源行業若繼續單打獨斗,將很難在低碳轉型的浪潮中持續下去。”
倒逼企業技術革新
節能降碳是能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之路。“過去,烏海能源平溝煤礦一直使用傳統的燃煤鍋爐供暖,產生大量的煙塵和有害氣體,污染環境。后來改為利用余熱取暖后,全礦減少LNG使用量150余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量2800余噸。”國家能源集團烏海能源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公司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推廣應用智能化開采技術、加大礦井水及生活污水利用、淘汰高耗能設備,走出了一條生產系統高效、能耗有效降低、環保動態達標的新發展路子。
電力行業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貢獻者,也是降碳脫碳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認為,電力行業降碳應推動三大技術革新:首先是發電技術,重點推進風光發電進一步降成本、增效率,探索地熱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技術開發潛力;其次是儲能技術,強化電化學儲能技術改造,加大壓縮空氣儲能和氫儲能等長時儲能的研發投入;最后是輸電技術,加大特高壓、虛擬電廠技術攻關,推進現有輸電設備靈活性改造。此外,還要深入探索應用“大云物移智鏈”等技術,推動“源網荷儲”各節點協調聯動,提升電力系統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油氣行業同樣在尋求降碳新技術、新路徑。“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稟賦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尚無法完全滿足大工業發展需求。能源結構優化和低碳轉型必然要依靠科技創新來尋找一條減排之路。”
在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馬勁風看來,
CCUS(
碳捕集利用封存)是目前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術選擇。但我國
CCUS技術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還需從完善政策機制、健全法律法規標準和統計監測體系、加強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