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低碳理念日益深化,居民個人減碳行為受到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多地陸續出臺了包括個人碳賬戶在內的碳普惠措施,眾多企業
平臺也推出了個人碳賬戶。
“個人碳賬戶的設立有利于摸清碳底數,使低碳行動有據可依。個人碳賬戶聚焦消費側使減碳場景更加完整,同時還能助力生產側轉型,通過全民總動員的方式推動‘雙碳’目標早日實現。”在近日舉辦的中國低碳城市發展
論壇上,中國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秘書長、
碳中和技術中心主任吳宏杰表示。
吳宏杰表示,目前我國在個人碳賬戶方面的實踐與碳普惠制緊密結合,通過對社區家庭和個人的節能減碳進行具體量化并賦予一定價值,建立商業激勵、政策鼓勵相結合的引導機制。公眾可以通過碳普惠機制獲取
碳幣,從而獲取正向激勵或者進入
碳市場。
據了解,個人碳排放具備“小、散、雜”的特點,傳統
碳稅等模式對其影響有限。個人碳賬戶與碳普惠制結合可以淡化
碳交易過程中的經濟懲戒作用,放大激勵作用,有利于幫助現階段公眾形成個人減排量和個人碳管理的習慣,推進
碳交易理念在非生產領域減排的創新應用。
事實上,我國在碳普惠制度方面的探索由來已久,早在2015年,廣東省率先開展碳普惠制建設
試點工作。目前,廣東已經形成了6個碳普惠
方法學,形成了以普惠
方法學為基礎的項目減排量產品——廣東碳普惠抵消信用機制(PHCER)以及普通公眾參與的低碳減排量產品——碳幣。截至7月15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已備案簽發的碳普惠抵消信用機制項目171個,簽發量為191.96萬噸。
不僅是各級政府,許多互聯網公司也在積極探索碳普惠領域。螞蟻森林是螞蟻集團發起的一項支持生態建設、倡導
綠色低碳的公益項目。依托已有平臺,用戶可以通過騎行、辦理業務等方式積累
綠色能量,積累到一定額度后,螞蟻基金會將聯合其他公益基金種植一棵樹,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公眾養成
低碳生活的習慣。
目前,碳普惠制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吳宏杰表示,解決好活動數據計算方法和監測手段等頂層設計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平臺下活動水平減排因子選取一致性等問題,將為未來碳賬戶互認互通奠定基礎。
“要推動個人碳賬戶場景更加豐富。”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沈滿洪表示,目前減排場景少,居民兌換意愿不足。許多生活領域仍然缺乏碳排放監測手段,除了綠色出行,還要把住房、能源等領域納入碳賬戶中,擴大碳賬戶、碳普惠的范圍,更好發揮個人碳賬戶作用。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石敏俊認為,要注意地區和特定人群碳排放的差異。如何將不同群體納入個人碳賬戶,從而促進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是未來應考慮的問題。
“在數據收集過程中要注重實現計算方法透明化和數據獲取經濟性的平衡。”吳宏杰指出,過去對傳統單一場景的排放能夠進行精確監測和計算,但對于普通居民很難達到類似的精準度。若收集數據過程中消耗的能源和碳成本過高,這一體系就不具備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了。
“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僅是一項倡導,更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我國在移動互聯網等領域擁有很好的基礎,要通過加大各種激勵機制,促使綠色生活成為一種時尚潮流。”
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中心主任、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王元豐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