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方山鄉稻魚共生系統核心區,稻田高低錯落,沉甸甸的稻谷顆粒飽滿,田間養殖的魚兒快樂地跳躍著,儼然一幅“稻香魚肥”的豐收圖景。1300多年前,這里的先民就創造了稻魚共生種養技術,在減污方面,比水稻單作系統農藥和化肥使用量分別減少68%和24%,在降碳方面,全年減排約3393噸二氧化碳當量。
“為更好地傳承這一千年‘共生’之道,我們引進‘僑鄉大花園’EOD項目,稻魚共生‘鄉村游’是其中之一。項目將新建稻田養魚示范區、稻魚共生系統研學基地等,利用森林生態系統、梯田濕地生態系統等資源,深挖稻魚共生系統中的生態環境價值,助力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麗水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
綠色低碳發展”,而浙江,已勇當“碳”路先鋒。近日,生態環境部復函浙江省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將加快構建減污降碳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探索降碳與治氣治水治廢等協同創新解決方案,打造減污降碳協同浙江樣板。
政府引導和市場激勵雙驅動
浙江是經濟大省,同時也是能源消費大省、能源資源小省,未來,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與“雙碳”目標下能源結構調整的矛盾將日益突出。如何用好綠色低碳發展這把“破題之鑰”?
在頂層設計上,浙江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進行系統謀劃,形成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工作格局。
2021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與生態環境部簽訂《共同推進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合作協議》,提出推進減污降碳協同相關要求,今年年初將減污降碳協同納入牽一發動全身重大改革內容。2022年6月,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制度體系。按照協同增效、源頭防控,政府主導、市場激勵,科技引領、優化路徑,數字賦能、機制創新四大原則,制定《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十四五”以及到2030年的主要目標。
“方案提出加強源頭防控、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控制、推進水環境治理協同控制、推進固廢污染防治協同控制、統籌保護修復和擴容增匯、開展模式創新、創新政策制度、提升協同能力等8個方面29項具體工作任務,制定創新區建設目標、任務、政策、評價‘四張清單’,初步謀劃了創新區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和改革成果‘三張清單’。”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王以淼介紹。
浙江還不斷優化融合減污降碳相關的經濟政策與市場手段,提升減污降碳之效。
今年以來,借助碳賬戶金融,金華市越來越多的企業“點碳成金”。金華市某工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建立碳賬戶的企業,日前,這家公司成功從銀行辦理“雙碳貸”270萬元。“公司的
碳排放等級去年被列為1級,
碳排放強度在行業中處于較低水平,符合碳賬戶貸款要求。這筆貸款填補了采購原材料的資金缺口,助力公司通過技改實現半自動化生產。”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技改后可節約60%左右的用電用能,帶動的年度
碳減排量為157噸二氧化碳當量。
麗水市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安吉縣竹林
碳匯交易、椒江區大陳島海洋藍
碳交易......浙江省積極參與全國統一
碳市場,力爭以覆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竹林
碳匯、海洋藍碳等不同類型產品的交易
試點,推動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此外,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對接省財政廳統籌用好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會同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地方金融監管局起草金融支持減污降碳協同的指導意見,加大對減污降碳協同
試點和標桿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氣候投融資領域的政策、機制、
平臺和工具創新。
數字化改革實現精準高效智治
減污降碳離不開數字賦能。在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智慧平臺就可以實現減污降碳“內循環”。
“通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數智平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天被捷盛化學利用的廢硫酸數量。”據浙江安諾芳胺化學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與浙江捷盛化學工業有限公司建立危廢“點對點”協同利用關系以來,公司原本只能當作危險廢物處理掉的廢硫酸能夠被再次利用。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得益于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數智平臺的資源協同場景應用。
“經開區是全球最大的分散染料生產基地,但在園區發展過程中,存在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資源協同水平不高、項目招引綠色導向不夠、激勵機制相對缺失等痛點難點。今年,借助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舉措的實施,經開區聚焦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建立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數智平臺。”上虞生態環境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該平臺已建立面向214家規上企業的資源協同關系圖譜和企業產業鏈交易意向平臺,歸集精細化工、醫藥制藥、農藥制造、染料制造、紡織印染五大行業的1000余種產品、原輔料、副產品、危廢等信息。企業層面,利用該平臺可打出一套綠色低碳循環組合拳,產前開展產業鏈資源模擬匹配,產中實施供應鏈資源協同互補,產后實現生態鏈危廢資源化利用,推動園區內部資源循環利用最大化,同時減少交通物流需求,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目前,已建立供應鏈協同關系167類,促成危廢資源化利用9173噸,節省處置費用1900萬元。
“數智”控碳,浙江省還在全國率先發布浙江省減污降碳協同指數,實現對地區減污降碳協同效果和措施進展的定量化跟蹤、評估、反饋,通過橫向排名綜合反映各地區減污降碳工作成效和相對優劣,通過縱向比較反映各年度各項減污降碳目標、指標、任務措施的進展情況,推動及時發現薄弱領域和突出問題、優化調整推進策略。同時,開發“減污降碳在線”應用場景,初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數據管理、評價考核、試點建設、資源配置、形勢分析、咨詢服務等一網集成。
“最新發布的2022年三季度減污降碳協同指數結果顯示,全省減污降碳協同指數為96.90,與2021年度指數相比上升近3分。11個設區市中,杭州市、衢州市、麗水市列前三位。目前,該指數已在浙江省減污降碳在線平臺中集成,用于指導各地有針對性地采取減污降碳政策舉措。”浙江省生態環境廳綜合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因地制宜推進試點建設打造標桿
浙江各地資源稟賦各異、發展階段不同、碳排放基數和特點不一樣,如何科學規劃和探索各具特色的減污降碳路徑?對此,浙江省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推進區域、園區、企業等不同層級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試點,形成一批示范性標桿。
其中,嘉興港區就通過加速布局氫能全產業鏈生態系統,聚焦打造減污降碳協同標桿項目,走出了一條化工園區多維度減污降碳協同新路徑。
氫能應用是實現低碳乃至“零碳”排放的最佳路徑之一。日前,記者來到位于港區瓦山北路與明君路交叉口的長三角(嘉興)氫能創新中心項目現場,去年年底這里還是一片荒蕪的土地,如今已煥然一新,近瓦山北路的創新中心一期工程完成了主體施工,從主入口抬頭看,科創中心、配套用房及地下停車場的搭配猶如“一基兩翼”,顯現騰飛的態勢。
“作為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氫能科技園的核心區域,建設長三角(嘉興)氫能創新中心不僅有利于集中優勢資源,攻關氫能產業‘卡脖子’關鍵性技術,也能充分發揮聚集效應,帶動氫能產業上下游企業集聚,助力港區成為長三角范圍內最具技術優勢、產業鏈優勢的氫能產業示范區。”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美錦國鴻氫動力總成、挪威優沐公司玻纖四型儲氫瓶項目等一批氫能產業項目相繼簽約落地;中石化濱海大道加氫站、嘉錦綜合供能服務站均獲得充裝許可證陸續投入正式運營……如今,嘉興港區氫能產業鏈條多點開花,助力綠色低碳能源利用。
而在嘉化能源,記者看到,延伸的公共管廊、集中供熱管網設施將港區新材料園區內所有化工企業串成一個園區循環圈。作為園區內唯一蒸汽供熱源,嘉化能源正在有序推進的
碳捕集項目,將集中捕集嘉化能源廠區內熱電裝置鍋爐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實現年捕集利用20萬噸二氧化碳,并構建二氧化碳綜合利用的示范途徑,進一步延伸園區產業鏈,助力園區低碳循環化發展。
目前,浙江省已在城市、園區、企業等層面組織開展2批共18個省級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建設。下一步,全省還將聚焦現代化國際大城市、工業型城市、數字經濟型城市和生態良好型城市等四大城市類型,將減污降碳協同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基本公共服務、生產生活各領域。同時,聚焦石化、化工、紡織印染、造紙等重點產業園區,積極探索符合園區特點的減污降碳協同創新模式,并針對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環境治理績效提升空間大的重點行業,推動一批企業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行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