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發展 綠色轉型“碳”索未來
近年來,“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以“沼氣文化”為脈絡、以農文旅園區為載體,創新研學旅行、農事體驗、鄉村培訓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低碳賦能共同富裕”的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子,成為了成渝地區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模板和鄉村振興的特色名片。
從游客中心到凱歌高臺,從沼氣人家到中國沼氣陳列館,參會人員邊走邊看邊探討。已經來過“海龍凱歌”農文旅園區多次的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刈深感驚喜,“變化很大,無論是農業種植套種模式、采取的系列低碳措施還是沼氣工程的建設都讓人眼前一亮。”
同樣感到驚喜的還有江西省農業生態資源保護站農藝師劉宇新。“第一次來到海龍凱歌,就被這樣一個以沼氣為紐帶的有文化、有底蘊的新農村建設所震撼,以此為示范點帶動整個新農村建設是非常好的途徑和措施。”
對于園區今后的發展,劉宇新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農村沼氣這塊關鍵還是在用和管,所以這兩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去培育技術人才,留住技術人才。同時,安居沼氣還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以此擴大示范面和推廣面,爭取走上更廣闊的‘舞臺’。”
不斷擦亮“中國沼氣能源革命第一村”金字招牌,全力打造實至名歸的“中國沼氣文化之鄉”,以沼氣為引子,安居區還有更多的謀劃和打算。眼下,安居區正攜手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聯合打造全省首個“
低碳社區”,同時在開幕式上發布了中國首部農村“
低碳社區”地方方案(遂寧方案),并啟動了首部碳達峰
碳中和國家標準專項《農村沼氣工程》編制工作。
對此,深耕沼氣科學研究多年的劉刈認為,“低碳社區”建設的理念、主要任務、措施都已經形成。但是建設“低碳社區”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一方面,要對農戶或技術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這些技術;另一方面,還需要制定監測措施,了解到底能減少多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政府、技術單位、農民、產業主體等多方參與。”(歐歡 聶艷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