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對能源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當前能源供需緊張和地緣政治多變等諸多因素影響下,我國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如何能夠更有韌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線?
任京東介紹,能源安全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問題,對國家繁榮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科學指引下,多輪驅動的能源供給體系逐步完善,供給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不僅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的嚴峻考驗,而且有力應對了國際能源
價格動蕩對我國發展的傳導影響,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任京東表示,作為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確保能源安全始終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務,重點從三個方面守住能源安全底線。
一是扎實抓好固本強基。堅持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安全,充分發揮煤炭的壓艙石作用和煤電的基礎性調節性作用,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力爭到2025年,國內能源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6億噸標準煤以上。同時,還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煤炭、石油儲備體系,特別是加快儲備庫、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等設施建設,確保能源供應保持合理的彈性裕度。
二是扎實抓好有序替代。緊密著眼長遠發展需要,全面構建風、光、水、核等
清潔能源供應體系,扎實推動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統籌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確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2030年達到25%左右。
三是扎實抓好風險管控。繼續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大力推進能源安全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煤炭、油氣、電力供需等預警機制,不斷加強應急保障電源、管網互聯互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提升區域互濟、多能互補水平,持續強化重點區域、重點時段能源安全供應,進一步提升應急響應和搶險救災能力,目標就是要堅決保障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用能安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