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pr3nx"></address><address id="pr3nx"></address>

    <noframes id="pr3nx">

      <address id="pr3nx"><address id="pr3nx"><listing id="pr3nx"></listing></address></address>

      <form id="pr3nx"><th id="pr3nx"><th id="pr3nx"></th></th></form>

      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

      文章來源:《環球》雜志劉靜 牛坤玉2022-09-20 08:37

        在過去100年間,氣候變化導致動植物生存的地理范圍和行為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極端天氣的增加,對人類生產生活尤其是農業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
       
        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重重考驗,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正積極采取行動,增強農業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韌性。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農業環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陸地、淡水、沿海和遠洋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越來越不可逆轉的損失,并影響著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和全球糧食危機。20世紀中葉以來,全世界200條主要河流中約有1/3徑流量明顯減少,小麥和玉米平均每10年分別減產1.9%和1.2%。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干旱極大地降低了糧食產量,引發嚴重的糧食危機。降水減少、溫度升高、干旱發生導致農作物病蟲害問題愈發嚴重。2020年初以來,從非洲到南亞,沙漠蝗蟲災害侵襲全球多地,對多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降水的減少、干旱的發生也引發了畜禽業的危機,有關研究顯示,熱應激使美國奶牛的平均產奶量下降了0.38%到1.35%。
       
        氣候變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影響生態安全。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許多生物物種的地理分布、季節活動、遷徙模式及多樣性等。部分陸地區域的物種平均每10年向極地和高海拔地帶分別推移17千米和11米。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顯示,一項對976種植物和動物的研究發現,47%的滅絕動植物的滅絕原因與氣候變化相關。物種的減少會降低生態系統提供服務的能力,降低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有證據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導致美國西部被野火燒毀的面積增加了一倍。頻繁的火災和生態系統儲碳量的減少可能會大幅增加陸地碳在大氣中的釋放,從而引發不斷加劇的氣候和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
       
      全球在行動
       
        隨著氣候變化加劇,農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2022年突如其來的干旱熱浪導致全球性的糧食減產,步步緊逼的氣候危機迫使世界各國加強對話和合作。
       
        經濟大國從博弈對抗走向合作。大國往往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者,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積極行動,大國的團結和協作至關重要。盡管遇到一些挫折和阻礙,如美國在2017年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澳大利亞拒絕上繳氣候基金,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在提供氣候援助資金上態度消極等,但面對氣候危機的步步緊逼,不少國家領導人開始轉變立場,積極尋求對話和合作。
       
        在農業方面,巴西從之前的堅定反對退耕還林,到宣布“在2028年前停止非法砍伐森林”;2021年,美國、歐盟和經合組織正式啟動了全球甲烷承諾,提出10年內將甲烷排放量減少約1/3的倡議;中國和美國近年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頻繁互動,為國際社會發出積極信號。
       
        國際公約和倡議構建多方對話的治理體系。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至今已舉辦26屆,歷屆會議中有關農業的議題已從原則性、框架性走向具體和可操作性。
       
        201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確認了農業在落實《巴黎協定》方面的重要性。其中,最后一場全體會議要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兩個附屬機構共同處理與農業有關的問題,同時考慮農業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和實現糧食安全的方法。
       
        2021年11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世界領導人峰會上,包括英國在內的12個發達經濟體已承諾在2021年至2025年間提供12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努力恢復退化的土地和應對山火。28個國家還承諾在全球食品和其他農產品(如大豆、可可、橄欖油)的貿易中停止毀林。同月,可持續棕櫚油圓桌倡議組織舉辦了主題為“氣候復原力:確保可持續棕櫚油的未來”的虛擬圓桌會議,匯集了整個農業商品領域的主要聲音,即利用技術幫助提高棕櫚油供應鏈的透明度與可追溯性。
       
        各國也紛紛落實國內的農業適應性措施。
       
        2021年,美國農業部發布《氣候智慧型農業和林業:90天進展報告》,提出跟蹤監測、效益量化工具開發、自愿碳市場的建立等戰略建議。
       
        2022年,加拿大政府發布《2030年減排計劃:關于加拿大清潔空氣和強大經濟計劃的下一步行動》,啟動了1.66億美元的農業清潔技術計劃,支持提高能效、精準農業、生物經濟等農業減排技術。
       
        德國《氣候保護法》規定,2030年農業排放量比2014年減少14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意大利大力推廣氣候智慧型農業,運用物聯網、農業機器人、無人機等新技術優化土地管理和監測,優化節水灌溉和增產技術,并提供一定的專項資金支持。
       
        以色列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對番茄進行改造,現已開發“櫻桃番茄”等50多個品種,改造后的番茄產量可以數倍增長,口味和耐儲存性大大提升。
       
      我們的擔當與實踐
       
        中國歷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的影響、減緩和適應,致力于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國際和多邊合作,積極推進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在國內外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例如,面對實現“雙碳”目標這一世紀大考,中央層面系統謀劃、總體部署,2021年5月,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作為指導和統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議事協調機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布,進一步明確總體要求,提出主要目標,部署重大舉措,明確實施路徑。
       
        同時,中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對外援助,體現大國擔當。作為《巴黎協定》締約方,中國一直積極參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協作,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如中國-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南南合作項目在非洲推廣環境友好型農作物生產系統等。自1996年以來,已有1000多名中國農技專家被派往37個國家提供技術援助。
       
        中國的農業減排固碳工作也已取得顯著成效。在國家層面,2020年,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0.2%和40.6%;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以及農膜回收率分別達到86%、75%以及80%。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達到了19億畝次以上,緩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推廣應用面積達到2.45億畝次,有機肥施用面積約5.5億畝次。在一系列綠色行動的實施下,據FAO統計,中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從2016年開始連續3年下降。
       
        在地方層面,國內也開展了不少示范項目和實踐。河南省葉縣、安徽省懷遠縣率先成為氣候智慧型農業試點,開展了農田固碳減排新材料篩選技術、新品種選擇技術等一系列氣候適應型技術的集成和示范,取得積極成效。
       
        此外,中國大力開發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品種新技術。一方面開發耐高溫、抗旱澇及抗病蟲害等農作物品種,另一方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節水農業的研究推廣。
       
        例如,在水稻耐高溫方面,袁隆平團隊開發了“噸兩優900”耐高溫水稻,該水稻在40℃高溫情況下也能穩產,在38.9℃的高溫下,比別的品種結實率提高30%以上,在41.6℃的極端高溫下還有55%的結實率,可以降低全球氣候變暖給糧食安全帶來的影響。
       
        另外,一些新型技術,如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在氣候適應型作物如耐除草劑轉基因作物、抗蟲轉基因作物、耐鹽作物、抗旱作物以及耐寒作物的研發和推廣上,正發揮重要作用。
       
       ?。ㄗ髡邌挝唬褐袊r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海口】【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