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站9月15日刊登題為《氣候變化將加劇通脹問題》的文章,作者是克勞斯·胡爾韋沙伊特。文章稱,氣候變化將對未來幾年的通貨膨脹發展產生嚴重影響。這不是一個好影響,而且被低估。全文摘編如下:
在經歷了一個幾乎沒完沒了的夏天之后,就連許多喜歡曬太陽的人都偷偷地在胸前畫十字架,因為氣溫又降到了可以忍受的水平。然而,這個極端的夏天遺留下來的東西是它導致的
價格大幅上漲。沒錯,更重要的是,此次熱浪預示了氣候變化將對未來幾年的通貨膨脹發展產生多么嚴重的影響。簡而言之,這不是一個好影響,而且央行、政治家、公民、企業和科學界仍然低估它。
當然,天氣反常并不是許多國家通貨膨脹處于40年來最高水平的唯一原因。世界有望在某個時候擺脫病毒和戰爭,但它可能永遠無法完全擺脫氣候變化的強力束縛。雖然人類已經多次證明自己具有適應能力,但代價將是巨大的。
當太陽烤焦田野以及河流干涸時,那些直接依賴這些田野和河流的行業首先遭受損失。糧食和果實枯萎,產量減少。雞產蛋少了,奶牛產奶少了,魚死了。在美國,農民們今年提前宰殺了牛,因為他們擔心由于高溫而無法提供足夠的牧草和其他飼料。所有這些都推高了水果、蔬菜和肉類的價格,也是食品變得比許多其他產品貴得多的一個關鍵原因。
如果河流不能作為運輸路線,且水力發電廠和核電站必須關閉,問題就會蔓延到整個經濟。不僅農產品受到影響,而且所有需要能源且必須從A地運輸到B地才能生產的商品都受到影響。
還有一個問題:人。例如,當未來太陽持續以體感50攝氏度或更高的溫度灼烤時,建筑工人或收割工人將需要更頻繁的休息。這將顯著降低整個行業的生產力。而且這種現象絕不僅限于戶外工作。當然,世界上的雇主可以在他們所有的建筑物中安裝空調。這不僅會損害氣候,還會進一步增加成本。
這對貨幣、金融和經濟政策意味著什么?央行將必須把其嚴格的2%通脹目標變得更加靈活,并且更密切地關注所謂的核心通脹率而非總體通脹率。核心通脹率是指扣除糧食和能源價格波動后的價格變化率。否則,央行將面臨必須一直用強硬手段對抗“氣候通脹”以及不必要地損害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風險。
與此同時,政府必須大幅加速能源轉型,促進諸如制冷技術等領域的氣候友好型創新,必要時也要提供昂貴的補貼。只有將能源生產快速、完全地轉移到太陽能、風能和其他可持續性能源上,才能遏制全球變暖和隨之出現的通貨膨脹浪潮。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