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各國如何實現
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
綠色復蘇”,成為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綠色轉型成為各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的新領地,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問題成為國際合作的重要抓手,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舉足輕重的一部分。
近年來,中國也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增加森林
碳匯、建立市場機制等政策措施,在政府和產業界共同努力下,再生資源利用、儲能、電動汽車等雙碳相關產業發展迅猛。
在此背景下,9月7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盟中國貿易協會聯合主辦的2022第八屆歐洲
論壇于布魯塞爾和上海雙會場連線同步舉行。本次
論壇主題為“中歐雙碳合作:開放共享,奔赴凈零未來”,來自中國和歐盟政商學界的決策者、企業家和
專家學者們就“
碳中和”、全球環境治理、綠色金融、可持續復蘇等領域的合作展開深入探討,為新時期、新形勢、新階段中國和歐盟的綠色轉型與合作提供新思路,全面提振中國和歐盟企業家的合作信心。在本次論壇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王任軒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對開放中國債券市場等話題的研究。
他強調,作為世界“碳中和”事業的先鋒,歐盟減碳行動起步較早,且具備相關技術優勢。歐盟的綠色技術產業領先全球,
新能源、可持續農業、氫能源、核聚變等低碳技術創新也走在世界前列。2005 年,中國和歐盟正式建立氣候變化伙伴關系。此后,雙方在能源與氣候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因此本次論壇的舉辦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王仁軒在從事金融學教學過程中還發現,很多減碳相關工作,是和金融市場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此他詳細分析指出:“碳達峰、碳中和是非常大的投資,不單是在技術方面投資,更需要有金融資金的持續投入;如果只是考慮國內金融市場的話,資金成本會非常高,甚至減慢降碳投資的進度。而在歐盟一方則有很多長期的資本,包括養老金、保險公司,甚至還有有很多專業的環保型資本,這就能與我們國內金融市場形成互補,進而帶來共贏。”
他還特別指出,如果去觀察在上海和香港上市的
綠色債券投資資金構成, ESG排名比較高的基金都會受到更多歐洲的投資,這會讓這些基金的資本成本下降多達30個基本點。
因此王仁軒還建議到,中歐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例如雙方可以建立更統一的分類法,在監管框架方面建立更好的資本進出準入標準;中國和歐盟的金融市場要進一步融合,例如允許歐洲加強對華投資、進一步開放中國債券市場等,這些措施都將有助于推動全球減碳事業。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