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和落地執行缺一不可
不可否認,“雙碳”目標以及發展ESG已然成為主流。在葛培健看來,低碳園區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頂層設計,需要在一定時間提升“能耗、環保論英雄”的權重。不過,當前,低碳園區的認定標準、相關制度供給及法規支撐、低碳園區能否加入
碳市場交易等問題依然缺乏頂層的細化設計。
具體來看,葛培健認為,由于廠房建筑排放往往占到工業園區總排放的30%-40%,服務業園區總排放的70%-80%,針對建筑載體減排是打造低碳園區的重要抓手。
其中,打造低碳園區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控制碳排放和加強碳吸收。在園區建設階段,可以通過提高建筑節能、采用環保清潔建筑裝置等方式來降低碳排放。在園區運營階段,則可以通過對光伏發電等
新能源措施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固碳方面,產業園區可以通過植樹造林、建設樓宇立體綠化、小型高效的生物吸碳等項目,加強碳吸收。
那么,在保障自身建筑及運營已是低碳的背景下,產業園區又該如何盡可能讓入駐企業低碳化?
葛培健表示,在產業園區招商階段便需要認真審核入園企業ESG要求及生產產品規范等內容,并在入園后對企業進行雙碳轉型的情景分析和定量評估,嚴格考核入園企業的碳排放。同時,結合政府引導,有序升級改造或者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并引入低碳企業,推動園區內循環,建設綠色低碳產業鏈。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種模式下,低碳園區和零碳產業則形成循環鏈接,成為互為供需、互聯互通的新型產業鏈。
近兩年,房地產行業出現了較大的調整,產業地產同樣出現震蕩。葛培健說:“產業園區要去地產化,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低成本的產業空間,不僅僅只有租金收入,還有能源管理服務收入,從‘房東’向‘產業園區資管運營專家’轉型。”
舉例來看,葛培健表示,除了傳統的租金收入之外,產業園區還可以通過利用空間布局光伏等獲得能源管理收入,也可以對園區內的優質低碳企業進行投資,收取投資收入。“對于產業園區而言,這打通了營收渠道,是看得見的利潤。”葛培健說。
在葛培健看來,這一轉型十分具有借鑒意義。“以往企業想到低碳便只會將其與投入聯系在一起,認為低碳事業是一項投入型事業。實際上,通過打造并運營低碳產業園區,企業可以從中尋求到利潤點,將低碳事業從投入型事業逐漸轉向為收入型事業。”葛培健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