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企業低碳“漂綠” 需建立統一的ESG評價標準
海財經觀察員:數字城市、智慧城市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概念,德勤中國在第二屆消博會發布了《打造可持續的超級智能城市》報告,能否介紹一下什么是“超級智能城市”?
林玨:智慧城市、智能城市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德勤今年提出的“超級智能城市”建設視角將更多放在與“以人為本”、“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議題上。可持續城市將由智慧城市轉變升級成為“超級智能城市”。
簡單來說,“超級智能城市”不再僅僅是透過先進技術與數據融合實現城市智能化,而是把可持續發展、可再生能源、ESG等一系列低碳行為、低碳概念結合在一起,去建設高效、和諧、人文、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海財經觀察員:正如您所說,當前可持續發展議題受到人們前所未有的關注。海南在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方面應該如何發力?
林玨:近年來,海南省也從多方面積極努力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省利用生態環境、清潔能源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不遺余力地探索著獨具海南區域特色的“雙碳”之路,在節能降碳、精準治污、環境保護、生態安全等方面多措并舉,努力實現“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先行區”的重要戰略目標。
在我看來,區域可持續發展可以通過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來推動實現。當前,基礎設施呈現排放量大、持續期長的特征,對
碳排放具有極強的“鎖定”效應,導致剩余
碳排放空間進一步縮緊。因此,基礎設施零碳轉型可大大降低區域碳排放,助力區域可持續發展。
落實到具體項目建設的融資實施層面,如果說基礎設施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綠色金融則是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多樣化的綠色金融工具將助力基礎設施各領域 的“雙碳”建設,包括地方政府專項債券、PPP、股權投資、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其中,作為綠色金融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綠色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融資關注度不斷提升、需求日益增長,能源項目、生態環保項目、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將成為未來綠色融資新方向。
此外,7月18日,住建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城鄉建設
碳減排目標和路徑。推動綠色投融資規劃與實施,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已成趨勢。除了應對傳統的城市碳排放,城鄉建設領域實現碳達峰也日益受到關注,這也將是未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財經觀察員:如您所說,海南正不遺余力地探索著獨具海南區域特色的“雙碳”之路,園區碳中和成為必然趨勢,但零碳園區建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那么海南在打造零碳園區方面該如何發力?
林玨:隨著國家提出的碳中和目標逐漸明確,以及歐盟等區域對進口產品
碳管理要求更趨嚴格,海南自貿港推進零碳園區建設、低碳城市建設變得越來越迫切。
打造零碳園區,新建園區、新社區要從設計開始就進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園區規劃,這是最主動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的。
目前,從實際情況看海南很多企業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做脫碳,但我們不妨在新一批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打造更多的零碳園區、零碳社區,把能源、建筑、交通全部做到綠色低碳,那么在這些園區、社區內的企業自然而然可以享受到可再生能源、綠色低碳的水資源等低碳、零碳服務,引導企業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海財經觀察員:“雙碳”戰略背景下,企業ESG治理可謂正當時。當下,ESG日益成為企業共識,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在二級市場上,發布ESG相關獨立報告的A股上市公司數量逐年增加,在2021年達1130家。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企業會把ESG當成背書工具或募資手段,您認為如何防止企業這種刻意“漂綠”的行為?
林玨:與發達國家成熟的ESG體系相比,我國在ESG投資規模、標準建設、信息披露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對于監管者而言,預防或減少“漂綠”行為,首先要建立統一的ESG評價標準,規范ESG信息披露制度。在統一的標準下,各方可以比較、可以對話,而這個標準的建立一定要基于國際化的基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ESG中的G(治理)比E(環境)和S(社會)更重要,G既包括政府治理,也包括企業自我治理,所以抓住G,才能保證E和S。
撰稿:海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郭靜瑜
編輯:海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符容菁
審核:洪佳佳 文達
攝像:吳興財
剪輯:陳永嫻
視覺:吳善河
監制:王雍
聯合出品:海財經 新海南客戶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