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
官方數據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降低48.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9%,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
方案提出,通過實施方案,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單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范工程,建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單位GDP能源消耗持續大幅下降。
美國環保協會副總裁、
北京代表處代理首席代表秦虎認為,科技是實現碳達峰的一個重要支撐,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加快科技應用,特別是現有科技的應用,同時,也要利用現有的自身減排市場規模優勢,推動技術創新,提高國家競爭力。
方案提出,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并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
“這就需要我們處理好短期現有技術支撐減排和長遠技術創新的關系”。秦虎建議,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在碳中和碳達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明確的政策目標特別是詳細的減排路線是技術路線重要的驅動力,新技術的研發需要與政策緊密結合,能夠預判未來技術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同時,技術創新也要激發機構投資的可能性,堅持開放創新,資本進入可以加速綠色技術成本的下降,也會減少氣候投資的風險。未來需要繼續完善
碳市場,發揮價格翹動投資特別是私人投資的作用。此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層面的交流與合作,并爭取更多的國際資本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持。(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