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減排道長且遠,短期問題應用短期方案應對
新華財經: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會否成為新的貿易壁壘?政府和企業應如何應對?此外歐洲能源短缺已使得歐洲不少地區不得不啟用燃煤發電,這會否對減排帶來負面影響?
柴麒敏:關于碳邊境調節機制,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一是這一機制的應對涉及國際貿易、國內制造業發展、標準認證、碳金融等問題,建議成立跨領域、跨部門的技術評估小組,首先了解新機制背后的關鍵點,形成協調性的方案。
第二,需要盡可能開展多雙邊的談判和對話。碳邊境調節機制目前還未形成立法,同時生效后也還有一定緩沖期,在這期間需要盡可能多溝通,減少誤判。
第三,長期來看,關鍵是自己要練好內功,國內產業在綠色低碳方向上的競爭要有長遠戰略謀劃,目前來看,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重要賽道和新標準,國內重化工業等碳排放較高的產業需要清醒的意識到,未來到底要走怎樣的轉型道路,使企業在綠色低碳這一新賽道上真正具有競爭力。
對于歐洲面臨的能源困境,受疫情、地緣沖突以及高溫天氣等因素影響,歐洲能源價格高企。煤炭消費確實出現了反彈,類似情況實際上不是第一次發生,在過去十五年里也時有發生。要真正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并不容易。因為有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僅有外部的,還有內部的。
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還會有不斷的利益博弈,也有較多的突發情況及不確定性風險出現。對于歐盟的動向,我們需要關注的是,這一次是否會影響到長期氣候應對目標的調整。如果影響長期目標,對氣候變化應對很可能是傷害。
截至目前,歐盟還在討論要不要把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從40%進一步提高。歐洲希望實現能源獨立,減少對外部的依賴,所以在方向上還沒變。但相關的安全和成本問題會影響到目標的決策。
今年以來,全球的煤炭利用似乎都在復興,碳排放增長勢頭難以遏制,但另一方面破紀錄高溫等事件似乎又在給人類發出“警告”,這是否影響氣候變化長期應對還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評估??傮w上,短期問題應該盡量用短期方案來應對,不能過多犧牲長期利益,如果戰略調整頻繁,不利于推進可持續發展,也會延誤轉型的時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