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圍內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碳中和”無疑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議題。201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首次提出了ESG的理念,而中國政府在“十四五”期間也提出了“雙碳”戰略,與全球的氣候議題高度契合。
如今,ESG中的環境維度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顯著、最突出的維度,在“3060”戰略下,企業該如何實現
綠色轉型升級?個人又能夠做些什么?鳳凰網財經《知行》對話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
主持人|武辰 文|武辰 張永欣
本節目由沃爾沃S90獨家冠名播出
全球通脹疊加疫情反復,首當其沖影響的就是服務業和制造業。宋志平指出,長遠來看,制造業存在兩個挑戰:一是全球通脹帶來的經濟衰退,對制造業出口產生影響;二是大宗原材料的上漲,會提高制造業成本。他認為,中國制造業當前最重要的是,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避免由于某個環節而造成整個產業鏈受到影響。
今年5月,國資委公布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力爭“全覆蓋”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宋志平提出,必須加快推進各企業ESG報告披露,不能把ESG當成一個簡單的口號,或是企業的宣傳工具。他同時表示,在公司治理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加強企業的誠信度、合規度,在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處理好利益相關者的關系。
劉俏院長認為,“雙碳”戰略將帶來兩個動能的變化:一是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大量投資機會,以及新行業崛起的可能性;二是碳中和可能會引發“傳統工業文明向一個新型的文明”的交替。在這種變革之下,一些跟碳中和相關的服務型行業可能會有更多發展機會。他認為,企業推行ESG最好的動力就是將碳定價引入資本市場,“我覺得投資者的反應是比較快的??梢钥吹皆谥袊鳤股市場上,那些ESG得分比較高的企業,它的估值也會相對高一些”。
近期,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牽頭起草,并聯合包括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國移動、螞蟻集團等在內的數十家標準研制單位共同推出《企業ESG披露指南》團體標準,并于6月起正式實施。也就是說,未來國內的企業可以參照該指南進行ESG相關指標的評估。
劉俏指出,從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角度來講,要建立全球統一的標準非常困難,而最容易建立全球統一標準的是“環境指標”,因為碳本身最終可以被歸結成是一個數量。
對于車企的綠色轉型,宋志平提出,除了電氣化,車企未來可以在輕量化上有所突破。而劉俏認為,車企有責任將自身的ESG理念外溢到原材料的供應商和下游,從而對全產業鏈起到帶動作用。
以下為《知行》對話宋志平、劉俏完整訪談內容: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