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短短的一個世紀時間里,人類取得了空前的科技成果,所創造的財富與物質相當于一百年之前所有時間內人類創造的財富與物質總額還要多。似乎世界向著十分美好的方向。 基因技術將讓人類永生、人工智能將大大解脫人類的雙手,未來人機互動、人機合一將是常態化,航空航天技術的突飛猛進,有可能導致人類不斷的開拓生存空間,進行星級穿梭,甚至移民其他星球。 前兩者可能在30年內實現,而移民其他星球則遙遙無期,因為,目前發現最適合人類生存的類地球僅僅4光年,但依靠現在的交通工具,可能需要2000年時間才能達到,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鹦请m近,但惡劣的氣候條件不是幾百年能改善的。所以,在人類沒有成熟的移民方案之前,還得好好的珍惜地球。因為地球可以離開人類,而人類離不開地球。
所以,堅定不移的進行
碳中和是人類在地球長期生存下去的唯一選項。作為
碳排放大國,我國更要堅定不移的走
碳中和之路。一方面,碳中和將重塑經濟發展路徑, 提升能源安全指數,減輕能源進口依賴, 。另一方面,我國
新能源技術正在全面領先全球其他國家,風電和光伏的制造能力和產量在全球遙遙領先,在2060年碳達峰之前,可以拉動170萬億的相關投資。
碳中和將引領新一輪的產業變革 。雖然國際形勢波詭云譎,各國之間紛爭不斷,但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上,絕大部分國家達到空前一致的意見。 1.5℃的控溫目標看來在目前的發展態勢下,很難如期完成,溫度上升的速度不是線性而是加速來臨。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框架下,推動氣候問題解決也成為 了各國需要高度重視的戰略型國策。高環境代價的低質 量發展模式向低環境影響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成為必然。新的減碳技術要不不斷開發出來,盡最大可能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 在這波浪潮中, 以高端技術驅動助力社會低碳轉型是必然。
為了倒閉產業減碳,歐盟率先推出碳邊界調節機制,并于2023年開始試征,2026年開始正式開征
碳稅。從全球角度來看,并非是針對中國的產品出口。 歐盟碳關稅立法在即,直接覆蓋上游原材料 7 大行業,相關企業生產成本預計提高。2022 年 6 月 22 日,歐盟碳關稅法案獲歐洲議會投票通過,征稅范圍擴大、實施時間延期。目 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提案主要對我國化工、鋁、塑料、鋼鐵等出口產品產生影響。據 華盛
綠色產業發展研究院測算,歐盟碳關稅涉及的中國出口相關企業生產成本會提高約 6- 8%。目前,歐盟 CBAM 對我國的歐洲貿易出口影響并不大;長期看,CBAM 可能會在更 多國家和地區實施、覆蓋更多行業,這將倒逼我國碳監管發展,并在
碳價上與國際市場接軌。
所以,國內的企業應該未雨綢繆,抓緊制定碳中和的技術路線,國家層面集中人才、資金重點開發碳捕捉
碳減排碳合成的相關技術,譬如,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通過綠電電解制氫,化合二氧化碳后制造甲醇和汽油就是十分好的技術路線。隨著技術路線不斷完善,利用廉價的綠電制造的汽油,未來五年內有可能追平目前的汽油
價格。將徹底解決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問題,同時為世界碳達峰碳中和做出巨大的貢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