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定價機制是政府用于氣候戰略實施的主要手段。通過碳定價機制提高
碳排放成本,降低企業
碳排放量。
碳稅、碳排放
交易系統和
碳信用機制是目前最為常見的碳定價工具。2021 年全球碳定價收入約840 億美元,同比增長60%,其中碳排放
交易系統和
碳稅收入占比分別為67%、33%,碳排放交易系統收入首次超過碳稅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碳排放交易系統的
價格比固定
價格工具上漲得更快。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于2021 年7月16 日開始正式交易,是現有運營體系中最大的排放交易系統。
大多國家選擇復合碳稅政策模式。復合碳稅政策是碳稅與
碳交易等其他碳定價機制并行,這種模式在歐盟較為普遍。在覆蓋范圍方面:
碳交易主要針對固定大型排放措施,碳稅征稅范圍廣,適用于小型、分散和移動的排放源。在價格機制方面,碳交易價格不固定,容易受供需變化產生波動,碳交易配額價格長期低迷,會降低減排效果。碳稅與碳交易在覆蓋范圍和價格機制方面的互補性使復合政策得以廣泛應用。此外,國外碳稅制度在計稅依據、征稅環節、收入使用等方面的設計我國日后引入碳稅提供了豐富借鑒。
碳交易是最為市場化的
節能減排方式?!毒┒紖f定書》建立三種碳排放交易機制:
國際排放貿易機、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機制,應對全球變暖。2002 年英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自愿碳排放交易體系之后,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建立本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截至2022 年1月,全球共有25 個碳交易市場正在運行,有8 個
碳市場正在建設中,覆蓋電力、工業、航空、建筑等多個行業。其中,歐盟
碳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機制最完善、成熟度最高的市場。
碳交易市場包括
碳配額交易市場和碳信用交易市場。在
碳配額交易市場中,免費分配方式雖然在最初易推廣且不會增加企業負擔,但這種方式在公平性和效率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世界各國慢慢傾向選擇
拍賣分配方式;各地區配額價格受市場供需狀況、外部政策、宏觀環境影響而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在碳信用交易市場中,2021 年碳信用市場的增長大部分來源于獨立碳信用機制新發行項目,獨立信貸發放增長了88%,總計3.52 億,占當年碳信用供應的74%;2015-2019 林業簽發了最多的碳信用,約占全球碳信用總量的42%,成為全球碳信用簽發最大的行業。
我國碳交易市場整體采取先參與成熟的國際碳交易體系,再進行部分地區碳交易
試點,進而穩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思路。我國碳排放權市場從地方
試點起步,自試點以來,交易額呈現增長趨勢;2021 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后,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交易主要呈現三個特點:出現明顯的“潮汐現象”、企業惜售情況嚴重、交易以大宗交易為主。我國核證自愿減排量市場2017 年3月被國家發改委叫停簽發,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長期不健康的低價競爭和碳資產供需失衡。
林業
碳匯成為我國當前
CCER開發新熱點。林業
碳匯是目前最經濟的碳吸收手段,在國際碳信用市場上,林業碳匯已經取代可再生能源,成為碳信用簽發量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林業碳匯
CCER審定項目97 個,備案項目15 個,減排總量5.6 億噸。CCER 一旦重啟,林業碳匯作為其中生態價值最高、額外性最充分的項目子類,將獲更多關注。到2025 年,中國森林蓄積量將當前增加15億立方米。十四五期間,我國林業碳匯CCER 市場潛在價值接近2000 億。
投資建議:近年,全球范圍內碳信用簽發逐漸以林業為主導,林業碳匯在本輪CCER 重啟中熱度最高,建議關注東珠生態、蒙草生態、岳陽林紙、福建金森。
風險提示:碳交易推廣不及預期;碳交易市場活躍度不及預期;CCER 重啟不及預期。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