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隨筆與讀者一起回顧了“老三論”“新三論”的基本概念。隨筆發出后突然想起一個問題:讀者會看這個隨筆嗎?不一定。因為文科背景的讀者會認為,什么“老三論”“新三論”,我們寫文章根本用不到這些概念,只有那些有知識沒文化的理科生才用;而理科背景的讀者會認為,你寫的這些都是上個世紀70年代前就有的東西,誰不知道啊。
圖片
這些“老生常談”的東西,只能湊合看了。
一、社會學研究需要什么樣的知識?
在介紹社會學的研究工具之前,先說一個小故事。
前面的隨筆曾經提到,漢初的謀士陳平六出奇計,一直不知道六個什么奇計。近讀蔡東藩著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之前漢演義后漢演義,在185頁找出了六個奇計:
陳平,隨征有年,屢獻奇謀,一是捐金行反間計,二是用惡劣菜蔬進食楚使,三是夜出婦女,解滎陽圍,四是潛躡帝足,請封韓信,五是偽游云夢,六是救出白登。
這是六出奇計的具體內容,一共只有59個字。
六大奇計,現在讀起來如此簡單,簡直讓人不可思議,跟《孫子兵法》的36計相比也少了很多。用《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這種心境就是: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其實,我們現在做研究也是一樣。有些研究文章,剛寫出感覺是“一朵花”,過些日子再去看看原來是“豆腐渣”。因此,我寫文章都是要反復看看“豆腐渣”的。
言歸正傳。
社會研究,是在一定的方法論指導下,采取適當的方式搜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的過程,是一種科學實踐活動,也必須有一定的工具,甚至也需要使用這些工具的技術(技巧)。
語言是最基本的工具。
其他工具可分為兩類:一是文書性工具,如調查表、統計表和統計分析表等,一是器具性工具,即搜集、貯存和分析資料的各種實物設備,如計算機等。
使用這些器具的技術(包括統計技術)也是社會研究必備的條件。
當然,社會學研究結果不僅包括報告,還有更多的表現形式,如古人說某人有水平,往往會說:棋琴書畫,樣樣精通。
那么,詩歌、小說呢?
換言之,社會學的內涵非常廣泛,是社會生活的映照,把社會生活寫清楚、說明白,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記得網絡上有一段愛因斯坦與卓別林的精彩對話: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非常推崇卓別林的電影。一次,他在給卓別林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電影《摩登時代》,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看懂。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偉人。愛因斯坦。”
卓別林在回信中寫道:“我更加欽佩你。你的相對論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弄懂,但是你已經成為一個偉人。卓別林。”
二、咨詢研究的工具是什么?
咨詢還要研究工具嗎?答案是肯定的。
當然,咨詢的內容不同,采用的工具不同,這一點人人皆知。
唯如此,就不會出現“對牛彈琴”的問題。
比如,你跟文科生談“老三論”“新三論”,他們一點也不感興趣。
同樣,你跟理科生談詩詞歌賦、棋琴書畫,他們也不知如何對答。
好在現在有了“通才教育”“終身教育”,每個人對不同學科的話題都能說點,要比我們這代人強百倍!我們讀初中、高中的時候,基本是不讀什么書的,尤其是農村孩子,想找點書看看也是不可能的,也是找不到的。
三句不離本行。
作為一個在政策研究單位工作20多年的退休員工,總要說一下我們在做政策研究時腦子里經常想到的和用到的分析工具,這個工具大概要算政策分析框架了。
圖片
什么是政策分析框架?
通俗地說,就是把你想要做分析的問題,按要素性質列表。其中,主欄是要素,賓欄是影響因素,然后再仔細分析什么外部因素(賓欄)對主欄要素的影響最大,就可以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舉例來說,我在給人講“無廢城市”的時候,將“廢物類型”列為主欄,將廢物的產生、分類等不同環節列為賓欄,再通過主欄和賓欄的交叉分析哪些是緊迫問題(用自己的粗淺知識來判斷),從而為提出對策提供依據。
大家都會研究某個方面的國際經驗,我也寫過一些國際經驗的文章。我的做法是,主欄列出法規、政策、標準、公眾參與之類的要素,賓欄列出不同的國家。這時的主欄與賓欄是可以互換的。
本人寫的國際經驗文章,諸如節能、循環經濟等,盡量用盡可能短的語言來介紹國外的做法和經驗,效果還是不錯的,有些還得到領導的批示。
有人總結國際經驗是按國別進行的,文章讀起來會發現不少是重復的話,諸如美國采用法規保障、政策激勵,日本采用激勵政策引導、法規保障等,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沒有進行“合并同類項”,因而就會出現語言的重復描述。
三、如何將“老三論”“新三論”用于能源研究
之所以以能源為例討論“老三論”“新三論”的應用,是因為國家有關雙碳目標的頂層設計已經面世,地方和企業需要加以實施。
按照“1+N”政策體系中的重點任務,能源是我國(乃至世界各國)實施雙碳目標的重中之重。我們討論對象就是一個系統。換言之,如果我們討論能源就要將能源看成系統。而碳達峰
碳中和是約束條件,且是剛性約束(碳達峰、
碳中和是兩個階段性目標,而不是系統的目標)。
按照統籌降碳與能源安全的關系這一要求,能源供應安全是系統的目標。之所以強調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因為能源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基礎,更是群眾生活的必需品。比如,一個病人在做手術,突然停電了,雖然可以迅速啟動應急電源,但在間斷的時間內病人是否會出現狀況、是否跟不停電一樣就不好說了。又如,某一生產過程中使用某種氣體,由于停電使氣體溢出導致人員中毒乃至出現死亡事件,也并非沒有可能。即能源供應安全關系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更是不可等閑視之。
這也是為什么俄烏沖突后,歐盟國家重啟煤電廠的原因:活在當下是第一位的,如果沒有能源供應安全,再漂亮的口號也不能提升居民滿意度的。
對一個系統的信息而言,輸入、輸出等都是信息,最簡單的辦法是記臺賬,再做供需平衡分析,進而進行
碳排放的核算和分析;
圖片
能源供需平衡調節,需要運用控制論;
隨著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和進入能源體系比例的增加,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人為不可控性,需要運用協同學;由于輸入端的不可控,還需要突變論、混沌理論;
電網調節(
平臺經濟),要采用較多的儲能設備,是運用更多的可控電源還是較多的儲能設備,這是一種選擇,既取決于一個國家的能源稟賦,也取決于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調控能力等因素。
須知,即使儲能設備再多、再好,也不一定比可控的電源好。打一個簡單的比方,儲能猶如移動電池,在手機沒電的時候可以拿來充電發揮作用;當然,儲能設備在關鍵時候能否發揮預期的作用,還不好說。比如,諸如現在的城市大樓,幾乎每個大樓都有滅火器,但沒有見過什么城市靠滅火器解決大樓失火問題的。
說起來就幾句話,電網調節的難度增加絕不是如此簡單的,需要很多的知識和技術、裝備或設備的支撐。
說起來就幾句話,讀者能理解嗎?不知道。
本隨筆也就是“站著說話腰不疼”。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