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設
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推進
綠色低碳科技革命,鞏固提升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推廣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在近日舉行的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
會議上,全國政協常委圍繞“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協商議政、建言獻策。
2021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為31.4萬億元,占GDP比重達27.4%。全國政協常委斯澤夫認為,以制造業節能降碳為重點,建設綠色產業體系、綠色研發體系和綠色制造體系,是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他建議,加快推動制造業兩化融合,加快裝備智能化,加快產業生態化;興建綠色工廠,實施綠色工廠改造;打造綠色供應鏈,倡導綠色采購。
“減排要促進高耗能產業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在全國政協常委葛紅林看來,一方面要重視高耗能產業的再優化,另一方面要重視高耗能產業的跨界融合,通過工藝流程的相嵌性、相融性再造,實現能源消耗的最優化配置。
農業是
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能夠創造碳匯的領域。全國政協常委張桃林提出,農業發展進入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需協同推進構建現代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要加快推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張桃林建議,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推行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電占全社會發電量約60%。全國政協常委黃潤秋認為,立足“富煤貧油少氣”的基本國情,要一手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一手促進
新能源和
清潔能源發展。
“加快構建新時代能源體系,應先行推動非化石清潔能源跨越式發展。”全國政協常委李朋德建議,統籌和加快推進清潔能源的建設、調控、外輸、儲能、消納等工作。例如,在頂層設計上,加快建設西北大規模風光電基地,推動中東部風光電分布式就近開發以及海上風電集群;在調控方面,發展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的非化石清潔能源電力智能調控。
“應深化電力市場體制改革,構建適應高比例消納可再生能源的電力體制,為
節能減排、綠色低碳夯實機制基礎。”全國政協常委蔣作君認為,應加快建立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補償機制,盡快建立適應新能源發電特征的超短期日內電力交易市場。
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系統工程,需要全面的支撐保障,特別要抓住科技創新“牛鼻子”,打好減排降碳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全國政協常委周漢民認為,促進綠色科技創新,需優化創新環境,改善提升創新生態,包括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建立健全相關市場機制等。此外,還應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完善企業綠色科技創新投融資機制。
發展綠色金融方面,全國政協常委胡曉煉提出了具體建議,一方面要在經濟發展增量上堅決遏制盲目發展“兩高”項目。另一方面,要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上加強系統協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底線,適當提升創新風險容忍度。
多位全國政協常委提出,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需激發多類主體活力。全國政協常委南存輝表示,既要發揮央企國企規模大、信譽等級高、資金成本低等優勢的“壓艙石”作用,又要發揮民企機制靈活、創新力強、決策高效等優勢的“鲇魚效應”,為民營企業更好發揮作用創造條件,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風光基地開發建設等,共同為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作出更大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曾詩陽)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