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人入行的問題,我曾經寫過如何在
碳中和領域就業?如何在
碳中和領域創業 兩篇文章予以指導,而我在現實碰到更多的問題更多的是關于是否入行及如何個人成長的問題。考慮到我并非職業規劃師,大多數人的關于職業選擇問題我都不會一對一地進行回答,因為這涉及到對個體性格、能力、興趣愛好、成長環境、家庭與社會資源等一系列的分析。但對于一些共性問題,我覺得還是可以給出一些建議,不過這只是非(職業規劃)專業的個人建議,不構成就業指導。
想入行就趁早
很多人除了入行
碳管理,還有其它這樣那樣的機會,比如其它行業、公務員、讀碩/博等,問我如何選擇。我的想法是如果確定要進入
碳管理這個行業,能盡早入行就盡早入行。目前國內已經出現大量的碳管理人才缺口,重點是這些需求都是較高的職位,這些人才缺口會在幾年后被現在入行的人補上。如果現在入行,那么你在幾年后就有機會獲得這些職位。如果過了這個風口,雖然市場上仍然存在大量人才需求,但像這種較高職位的機會可能就會少很多。像考公務員、讀碩讀博什么的,過幾年再去報也沒問題,雙碳這個風口錯過了可就永遠錯過了。
一定要跟對人
因為碳管理行業屬于早期階段,很多企業在招聘相關人員的時候并沒有專業的判定標準。這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你加入后你的頂頭上司是個外行。二是你可能通過一些皮毛的知識學習,公司直接任命你為碳管理負責人。第一種情況,你專業能力得不到成長,第二種情況你不但專業能力得不到成長,而且可能過不了多久就可能因業務無法開展而被開除。目前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新成立的碳管理公司,這些公司大概率沒有專業能力,所以需要慎重考慮入職。最為保險的做法是去到老牌的咨詢公司,鍛煉幾年再考慮其它的發展。
高考專業的選擇
雖然教育部已經發文要建立碳中和學科甚至碳中和學院,但目前為止還沒有正式的碳管理學科,現在高考剛剛結束,還沒有開始填報志愿,對于還沒有踏入大學就已經決定將來入行碳管理的小朋友,可以考慮選擇能源和環境方面的專業,能源方面建議選擇與
新能源有關的專業,環境則可以考慮選擇偏環境政策的專業,最近部分高校新開了一門學科碳儲科學與工程,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文科生/理工科生就業選擇
雖然從總體來看理工科畢業生相對來說更適合進入碳管理行業,因為無論是
碳排放核算還是減排量開發,都涉及到大量對工藝流程的理解和各行業一些核心生產數據的基本把握。但其實都不是特別深奧的知識和理論,而且即使是理工科學生,也不一定在自己的課本上找到這些知識,所以從知識水平上,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起點差不了太多。
實際上只要自身邏輯性很強的人,都可以快速理解并掌握這些知識。所以我的建議是,先不管自己是什么專業,先自問一下是否自己的邏輯性比較強,對數據是否敏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入行碳管理是很好的選擇。
即使答案是否定的也沒有關系,一個行業的崛起不單單是專業人才的崛起,碳管理行業同樣需要后勤、人力、財務、咨詢、招聘等輔助部門,不能走到聚光燈下,在幕后打打輔助也是不錯的,至少相較于夕陽行業,碳管理行業未來工作更加穩定,成長空間也大一些。
其它行業轉行
對于已經在其它行業工作過一段時間的人,除了專業和個人能力以外,還要考慮轉行的沉沒成本。我的建議是,如果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且對當前從事的職業一點不感興趣,那么趁早轉行。
如果工作年限在3年~10年,且在自己的行業有那么一點經驗和資源的積累,那么可以考慮繼續從事當前職業的同時,努力學習碳管理相關知識,然后找準時機跳到碳管理與自身行業相結合的崗位上去。隨著碳中和的逐漸推進,任何一個行業都離不開碳管理,所以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將來某一天都會出現碳管理與你自身職業相結合的崗位需求。在那之前,你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如果工作年限已經超過10年,我想你的歲數一定也不小了,完全拋棄當前行業,到另一個行業從頭再來的沉沒成本是難以接受的。至少從薪酬上你就需要接受原來薪酬腰斬再腰斬的現實。碳管理雖然缺人才,但不缺新人,你得忍受和比你小十幾歲的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起工作和競爭的現實。即使是我,可能也無法接受。
所以我的建議是,對于工作年限已經超過10年的人,想要切入碳中和行業,除非自己學習能力特別強,又愿意放下身段和比自己小十幾歲的人競爭,否則建議借助這么多年積累下來的社會資源和財務,去支持碳管理公司或者人員的成長。比如成立公司,組織碳管理團隊,或者與既有的碳管理公司合作,將自己的資金和資源植入該公司,以支持該公司的成長。
如何學習
由于碳管理目前高校沒有對口專業,社會培訓參差不齊。所以如何學習相關知識成為了想要進入這一行的人最為關心的問題。所以我在這里也就如何通過自我學習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提一些建議。
首先我最推薦的還是以工代學,也就是不計成本,先去比較有實力的公司工作,通過實際的項目操作來進行學習,這樣起效最快。如果實在沒有這個機會,我們再考慮怎么自學。
自學需要從兩方面收集資料,一是比較綜合性的碳中和相關科普書籍,這是為了讓你對碳中和和碳管理有個宏觀的認識。相當于是拿到了一張碳管理行業的地圖,這可以幫助你今后無論從事那個細分領域,都能找到自己在碳中和領域所處的位置,以及這個位置的前后左右都是什么。
這類書籍首推我之前出版的《碳中和時代》,雖然這有點自賣自夸的感覺,但確實至少在我看過的碳中和相關的數據里,只有這本書對碳管理這個行業有了清晰的介紹。其它的數據大多是對碳中和全社會、全產業的宏觀介紹,對碳管理行業本身沒有太大參考作用。不過,如果今后涉及到寫咨詢報告,那么《讀懂碳中和》和《碳中和經濟學:新約束下的宏觀與行業趨勢》里面有大量的數據分析,是兩本不錯的參考文獻。
另一種需要學習的資料就是特定業務的指導文件,比如碳排放核算指南,
CCER開發
方法學等,這些文件數量龐大,可能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下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我今天會繼續出一本書,為這些文件的學習提供指導。
學以致用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識,即使我們沒有相關的業務可做,也可以為自己假想一些題目進行練習。比如學習了碳排放核算相關知識,可以以自己的公司為目標,嘗試一下碳排放計算并編寫排放報告。另外對所學知識的整理和輸出也能讓知識得到更好的鞏固,比如將學到的知識整理成ppt分享給公司的同事,或者開通自媒體,在上面發表文章。
關于培訓
關于碳管理相關培訓,因為主管機構尚未對此進行規范管理,所以市面上的培訓課程非常的混亂,已經爆出過多起碳排放管理培訓詐騙的丑聞,這也是我不怎么推薦培訓機構的原因??傮w來說,越是吹噓自己發的證多么有含金量就越有問題。
所以我的建議是,在主管機構沒有規范碳排放管理員相關培訓及證書之前,不建議參加培訓特別是以拿證為目的的培訓。如果確實希望能夠短時間內,對碳管理相關知識有個初步的把握和判斷,那么建議參加我國幾大碳排放交易所本部(注意是本部)組織的培訓,如
北京綠色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