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答主「奶爸」告訴極客公園,市場上的碳培訓并非全為騙局,只是資質參差不一,但即使是正規的培訓班,能夠提供的也只是相對「正規」的知識體系培訓。而在我們探尋一圈后發現,這類培訓內容大多能夠通過自學完成,實際在就業市場上不具備任何優勢。汪軍透露,「大部分企業并不過多招聘新人,沒有行業經驗的人很難被接受?!?/div>
「這個行業的隱形的門檻還是非常高的,不是掛著碳的招牌就是真的在做這個事情?!挂幻麆撌既思墑e的從業者告訴極客公園,「專業的人才需要對接上市公司,熟悉對方的系統和機制,甚至政府,比如你做碳匯,那么需要面對林業局,進入他們的白名單(采購名錄),這些都需要有資源,靠積累的關系才能打進去,沒有過去的業績,你根本無法走進人家的流程?!?/div>
上述人士說,很多新創企業并不實質招聘人才(也可能是招不到),而是拿到訂單之后,外包給老牌的碳管理、咨詢公司。「所以實際上市場主要參與者還是從前那些人?!?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另一方面,更多來自名校的高學歷正涌入這個賽道。清新資本投資總監陸玄表示,他所接觸到的創業團隊成員大多出自國內外高校的博士,不僅科研能力強,也愿意投身產業化,「尤其是很多材料類和技術類的項目,創始人的學歷背景堪稱豪華?!?br />
實際上,與國際上一些先行國家相比,中國尚未完成相關立法,也尚未構筑起系統完善的職業體系(據報道已在規劃中)。作為新職業的碳排放管理員,包含了許多獨立的崗位,碳的核算、核查、交易、咨詢,每一項工作內容都需具備很強的專業性,也需要復合型的知識背景——需求激增,但人才供給側還遠沒有跟上。
董會娟身處環境學學界二十余年了,自環境學一路攻讀到博士,后進入上海交大任教,在電話里,她告訴我們,低碳是一個交叉學科,涉及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環境、能源等專業。當前,國內各大高校基本沒有專門開設碳管理相關專業或雙碳專業。但在未來應該會改變——今年初公布的 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新增專業名單中出現了「碳儲科學與工程」專業,涉及碳匯與碳資產管理。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這些年,董會娟也感受到了風向的轉變。更多高校選擇以研究院的形式參與雙碳學科建設(清華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2017 年,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中英國際低碳學院,招收碩士研究生,學制兩年半。很多人在當時并不了解低碳,第一年的生源多是從其他專業調劑過來,規模大概在 60 人。后來,畢業的學生流向咨詢公司和研究院所。近年來,學院每年都在擴招,入學成績也變高了。
新一代創業者則似乎樂觀且有決心。在碳衡科技聯合創始人黃彥翔(一名海歸 90 后)看來,早年雙碳行業已從「摸著石頭過河」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階段,他興奮地告訴我們,「以技術創新來推動行業的邊界是一件激動人心的事」。
如無意外,可以確信的是,現在在市場上打拼的人,在未來也將被視為歷史的探路者。即便現在——「整個行業其實仍然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狀態?!裹S彥翔說。而對于這項事業究竟意味著什么,他肯定地回答,在他的信念中,碳中和模式指向的未來機遇等同于一場「新的工業革命」。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_交^易=網 tan pa i fa ng . c om
「在這個行業,中國在接下來的十年一定會孕育出一批世界級的獨角獸?!顾麍孕抛约簳⑴c其中,就像每一個曾經(或者認為自己)站在歷史關口的創業者們那樣,躊躇滿志。在這個跌宕的市場中,每一個離開和堅持過的人都曾有過這樣的輝煌想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